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月蚀诗

标题包含
月蚀诗
东海出明月,清明照毫发。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 三五与二八,此时光满时。颇奈虾蟆儿,吞我芳桂枝。 我爱明镜洁,尔乃痕翳之。尔且无六翮,焉得升天涯。 方寸有白刃,无由扬清辉。如何万里光,遭尔小物欺。 却吐天汉中,良久素魄微。日月尚如此,人情良可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卢仝(约795年-835年),字玉川,唐朝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韩愈、孟郊等人并称为“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仝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性格孤傲...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东海升起明亮的月亮,清澈照亮每一根毛发。弹奏完毕朱红的琴弦,月亮就像一只奇特的小兔子。十五和二十八是最佳观赏月色的时刻。但这总是被蟾蜍们困扰,它们吞噬了我美味的桂树枝。 我喜欢明亮的镜子般干净的月光,而你们却在上面留下痕迹。你们没有宽阔的翅膀,怎么能飞到月亮的高处呢?心中有一把锋利的剑,无法让纯洁的光辉散发出来。为什么这样明亮的月光,却要被这些渺小的东西所欺凌?最后只好放弃这片天空,白色月光渐渐微弱。 就像日月尚且如此,人类的情感也就可以理解了。
去完善
释义
《月蚀诗》注释: 1. 东海:指东方的大海,这里可以理解为大海的广阔。 2. 朱弦:红色的琴弦,这里用来比喻月亮的颜色。 3. 金兔:金乌玉兔,古人对太阳和月亮的别称,这里指月亮。 4. 三五与二八:农历十五称为“望”,即月圆之时;农历十六称为“既望”。这里“三五”和“二八”分别指农历十五和十六的夜晚,是月亮最明亮的时候。 5. 虾蟆儿:蟾蜍,古人认为月蚀是由蟾蜍吃掉月亮造成的假象。 6. 尔乃痕翳之:尔,你,这里指蟾蜍;痕翳,痕迹和遮蔽,形容蟾蜍使月亮失去光辉的样子。 7. 无六翮:没有翅膀的意思,这里用蝙蝠来形象地描述蟾蜍不会飞翔的事实。 8. 方寸有白刃:形容月光如同锋利的刀刃,一寸大小的月光也可以照耀大地。 9. 素魄:指明亮的月光。 10. 天汉:天河,银河。 11. 人情良可知:意思是人们之间的情感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连月亮这样的宇宙奇观都可能会受到小物的欺凌。
去完善
赏析
《月蚀诗》是一首描绘月亮被蚀景象的诗篇。诗人以富有想象力的笔触描绘了月亮的壮美景色,并借助这一景象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诗人首先用“东海出明月,清明照毫发”来形容月亮的明亮,而后通过“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述了月亮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的美,但在虾蟆吞噬的情况下,月亮的光辉变得暗淡。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光明受到遮蔽的遗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蚀诗》是唐代诗人卢仝所创作的,主要描述了月亮被食的情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正值唐德宗至唐宪宗时期。在那个时候,唐朝虽然表面上维持着繁荣昌盛的局面,但实际上已经逐渐走向衰落,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等问题日益严重。 卢仝,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但仕途不顺,一生未仕。他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间疾苦。在他的一生中,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人民的苦难,这也成为他创作《月蚀诗》的情感基础。 在这首诗中,卢仝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将月亮被食的现象与当时的政治现象联系起来,寓意深刻。他以月亮被食为引子,讽刺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呼吁正义和公平。同时,他还通过描绘月亮被食后重放光明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希望国家能够度过难关,重新焕发出灿烂的光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