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择之赋泉声

标题包含
和择之赋泉声
试问今宵涧底声,何如三叹有余音。 堂中衲子还知否,月白风清底处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栻(1133年-1203年),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 张栻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张浚...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请问今晚山涧的声音如何?是否如再三叹息那样余音缭绕? 寺庙里的僧侣们是否能感受到这份宁静呢?他们在月光皎洁、风轻云淡之处找寻什么呢?
去完善
释义
1. 涧底声:指从山间流下来的溪水的声音。涧,山间流水。 2. 三叹:多次感叹。此处表示对泉声的赞美。 3. 衲子:僧人,这里指寺里的和尚。 4. 月白风清:形容景色优美宁静的夜晚。
去完善
赏析
《和择之赋泉声》是南宋著名诗人、理学家张栻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题中的“择之”是诗人的朋友,这首诗是应朋友的要求而作。整首诗以问句起兴,通过描绘涧底泉声的悠扬,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试问今宵涧底声”,以疑问的方式引发读者的思考:今晚山涧深处的泉水声是怎样的呢?这种提问方式既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也为接下来的描写铺垫了情感基调。 次句“何如三叹有余音”,用音乐术语“余音”来形容泉水声,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悠扬的泉水声在山涧中回荡。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因为他们之间的心灵交流如同优美的乐曲一样感人至深。 第三句“堂中衲子还知否”,点明了诗的主题——对友情的珍视。“堂中衲子”指的是寺庙里的和尚,这里用来比喻那些不了解他们之间友情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那些不了解我们之间深厚友情的人,是否还能知道我们的心灵共鸣呢? 末句“月白风清底处寻”,用“月白风清”形容美好的夜晚,表达了作者在这样美好的夜晚里,对与友人共享美景的期待。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作者与朋友之间心灵的默契,他们可以在这样的夜晚找到共同的感受和话题。 总的来说,《和择之赋泉声》是一首赞美友情、表达心灵共鸣的诗。通过对涧底泉声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