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见侍者乞语为入道蹊径

标题包含
见侍者乞语为入道蹊径
入道蹊径无蹊径,日用现行何不省。 和南问讯已乖张,应对宾朋曾不隠。 同盂共饭况三年,话破那知万万千。 今日炷香重觅语,许时聚首成徒然。 老僧更不能忉怛,痛掌宁辞当面搭。 从教负痛走出门,呼天怨骂齿没舌秃口未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惟一,字元明,俗姓李,号竹窗。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主要活动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年)。 释惟一的生平事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出家为僧:据《五灯全书》记载,释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入道:指修道,出家修行。 2. 蹊径:小路,引申为方法途径。 3. 日用现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4. 和南:佛教语,是礼佛的敬意表达方式之一。 5. 问讯:询问信息,请教道理。 6. 乖张:不正常,违背常理。 7. 应对宾朋:交际应酬。 8. 不隠:不隐瞒,直说。 9. 同盂共饭:一起吃饭的意思。 10. 话破:打破沉默,开始说话。 11. 万万千:非常多的情况或事情。 12. 今日炷香:表示现在。炷香是指点燃香火。 13. 重觅语:再次寻找言语。 14. 许时:期待的时候。 15. 聚首:聚会见面。 16. 成徒然:成为白费努力。 17. 老僧:对年长僧人的尊称。 18. 忉怛:形容痛心。 19. 痛掌:用力打。 20. 宁辞:不会推辞。 21. 当面搭:靠近对方。 22. 从教:任凭,听任。 23. 负痛:带着痛苦。 24. 呼天怨骂:指极度愤怒。 25. 齿没舌秃口未合:形容嘴巴张得大大的,无法合上。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修行生活的诗。从题目上看,作者是僧人,他以一个禅宗法师的视角,通过描述日常生活场景来表达“入道”(指修行、领悟佛法)并无固定路径,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省与观察。 第一句中,“入道蹊径无蹊径”意为成佛之道并非有固定的路径可以遵循,这体现出禅宗主张顿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紧接着的“日用现行何不省”则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 第二联中,“和南问讯已乖张”意指在日常言行中已经背离了正统佛教的行为准则,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思。而“应对宾朋曾不隠”则表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坦诚相待,不虚饰自己的观点。 第三联中,“同盂共饭况三年”表示诗人与同道僧人共同生活多年的经历。“话破那知万万千”意味着通过日常的谈话和交流,彼此了解了对方的修行境界,揭示了相互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信仰追求。 在第四联中,“今日炷香重觅语”意味着诗人再次燃起香火,重新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启示。而“许时聚首成徒然”则表示在过去的日子里,虽然大家经常聚在一起,但终究无法完全理解彼此的修行道路,这也反映出了修行的艰辛与不易。 最后一联中,“老僧更不能忉怛”表示诗人在经历了多年的修行之后,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的了解。“痛掌宁辞当面搭”则表达了诗人勇于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困惑,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而“从教负痛走出门,呼天怨骂齿没舌秃口未合”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面对痛苦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敢前行的决心。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日常修行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了禅宗修行不仅要关注外在行为,更要关注内在心境的理念,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坚定的信仰和勇敢的探索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见侍者乞语为入道蹊径》是南宋诗人释惟一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初,即宋徽宗时期(1100-1125年)。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释惟一作为一位僧人,他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在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他的生活经历可能充满了修行、参禅和悟道的经历。这一时期的诗人往往追求精神的超脱和内心的宁静,以诗歌表达他们的见解和智慧。 在时代背景方面,宋徽宗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在这个时期,诗人们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往往体现了对生命、自然、宇宙等方面的思考。释惟一的这首《见侍者乞语为入道蹊径》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