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春雪

标题包含
和春雪
岁改春将半,春寒雪又飞。 积阴殊未散,生气一何微。 忽坠千寻险,偏增百仞巍。 密难沾暖席,冷易袭征衣。 凭仗凄风助,迟留煦景归。 聚来难得势,消去乃知几。 众喜匀萌润,私忧气候违。 方当乘太蔟,慎勿掩灵威。 尺地惟书异,丰年可免饥。 持言问真宰,天道是耶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吕陶,字元钧,号东莱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生于公元978年,卒于公元1032年,享年54岁。 吕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吕蒙亨是当时的名士,对吕陶的成长产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半年的时光流转,春天的气息逐渐变得寒冷起来,雪花又开始纷飞。 浓厚的阴暗还未消散,生命的活力也变得微弱起来。 雪花纷纷扬扬落下,带来极高的危险,却也让山势显得更高大雄伟。 密集的雪花很难落到温暖的床上,却让路上的行人都穿上了厚重的衣物。 希望借助这寒冷的北风,能将美好的景色保留得更长久一些。 雪花聚集不容易,消融却很快,我们大家都喜欢湿润的土壤和准备萌芽的树木,但我担忧天气的变化会影响到农业收成。 现在正好可以依靠东风的力量,请不要掩盖大地本身的生命力。 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气候变化,只要我们能顺应自然,丰收之年就不会有饥饿。 所以我想问问大自然的创造者,天道的规律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春雪:指春天下的雪。 2. 岁改春将半:表示季节变换,春天即将过半。 3. 积阴:指长期阴郁的天气。 4. 千寻:形容高度极高,这里形容雪花飘落的景象。 5. 百仞:形容山峰的高度,这里形容雪景的壮观。 6. 暖席:温暖的床铺或座位。 7. 征衣:行旅人的衣服,这里指穿在外面的衣物。 8. 煦景:阳光照耀的美景。 9. 势:气势,这里指积雪的姿态。 10. 太蔟:古代五音之一,象征春天。 11. 灵威:神明的力量,这里代指自然之力。 12. 尺地:咫尺之地,这里指作者所处的环境。 13. 书异:记载异常现象。 14. 真宰:天神,这里指大自然的主宰。 15. 是耶非:这是一个反问句,意即“究竟是还是非呢?”
去完善
赏析
《和春雪》吕陶描绘了春日雨雪的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变化。诗中开篇便描述了春天已过了大半,但天气仍然寒冷,雪花飘洒。“积阴殊未散,生气一何微”写出了阴郁的天气还未散去,生命力显得十分微弱。接下来的诗句则描绘了雪花的形态,如“忽坠千寻险,偏增百仞巍”,寓意着大雪忽然降落,使得天地间显得更为壮丽。 随后,诗人观察到雪的细微之处,“密难沾暖席,冷易袭征衣”表现出雪粒紧密而难以落在温暖的物体上,却很容易侵袭到衣物使人感到寒冷。接下来的句子“凭仗凄风助,迟留煦景归”揭示了风雨同至的情景,体现了春天的复杂多变。 此外,吕陶还关注到了雪对农业的影响,通过对积雪状况的观察,他担忧天气变化无常可能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他劝诫人们要善用太蔟(指初春)这个有利的时机,谨慎应对气候变化。最后两句“尺地惟书异,丰年可免饥”则表达了诗人期望通过这场春雪获得丰收的愿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春雪的魅力与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度,引导读者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变化以及春雪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春雪》是南宋诗人吕陶的一首描写春雪的诗歌。此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0年左右,正处于南宋初年。 此时,吕陶正值壮年,担任官职,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他见证了南宋初期政治环境的紧张,山河破碎的局面以及民众生活的困苦。这些现实情况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在北方金国的侵略下,南宋被迫南渡,定都临安(今杭州)。在这样的背景下,吕陶的诗中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感,关注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等时代主题。通过描绘春雪的景象,表现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