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入汴水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昨夜向南去往楚国,今日向北顺着河水航行。旅途中的忧愁还能持续几天呢?故乡的路程已经不多了。晴朗的天气中,河边的树木摇晃,春风吹起了船上的歌声。淮河就要走到了尽头,此时还畏惧什么潮水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汴水:指汴河,古时的水路交通要道,连接了黄河流域的许多城市,对于促进商业交流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南行楚:向南行进,来到楚国(今湖北湖南一带)。
3. 北溯河:向北行驶,逆流而上至黄河。
4. 客愁:离家在外的忧愁。
5. 乡路渐无多:形容离家乡的路程逐渐变少,即将回到故乡。
6. 晴景:晴朗的景色。
7. 摇津树:形容岸边树木随着水流轻轻摇动。
8. 起棹歌:摇起船桨,唱起歌曲。
9. 长淮:淮河,位于中国东部,是重要的南北分水岭之一。
10. 宁复畏潮波:指诗人不再畏惧潮水和波浪。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旅途中所见所感的古诗,诗人在汴水边的夜晚感受到了时光流逝的无奈和乡愁的无尽。诗人以“晚入汴水”为引子,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感慨。
首联中的“南行楚”和“北溯河”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一路跋山涉水的艰辛,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颔联中“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离家越来越远、回乡之路越来越漫长的惆怅。
颈联中的“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展现了旅途中所见的美景:阳光明媚,树木摇曳生姿;春风拂面,江面上传来悠扬的歌声。这些美好的景色不仅让诗人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愁绪,也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
尾联中的“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则表达了诗人面对未知挑战的决心与勇气。尽管前方路途漫漫,充满艰险,但诗人坚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旅途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同时,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画卷,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真挚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入汴水》是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46年前后,此时正是安史之乱前的相对和平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唐朝已经呈现出了由盛转衰的迹象,社会的矛盾逐渐积累,人民的生活也日益艰难。
在这个时期,崔颢的人生经历也比较复杂。他早年的生活较为优渥,在长安有过游历的经历,并与一帮文人雅士交往密切。然而在公元738年,由于一次宫廷政变,崔颢的家族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偏远的南方。尽管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但这段经历却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与崔颢的个人遭遇息息相关。当时的唐朝虽然表面上保持着繁荣,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官僚腐败、贫富差距加大、民生疾苦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崔颢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种背景下,崔颢创作了《晚入汴水》这首描绘暮色苍茫、河水滔滔的古诗,以表达自己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