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
核裹黄泥洒石崖,今年繁蕊便争开。
游人要识春多处,但觅红云逐水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将黄色的泥巴涂抹在石头上,今年的花蕾争相开放。游客们想要寻找春天最美的景色,只需追寻那片随水流淌的红云。
去完善
释义
1. 核裹:指桃核内部,这里用来比喻桃树内部的生机与活力。
2. 黄泥:黄色的泥土,这里描述了桃树生长环境的特征。
3. 石崖:山崖上的石头,这里是桃树生长的环境之一。
4. 繁蕊:繁茂的花蕊,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盛开时的景象。
5. 游人:游客,这里指的是欣赏桃花的人。
6. 春多处:春天最美的地方,这里用来赞美桃花盛开的美景。
7. 红云:红色的云彩,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8. 逐水来:沿着水流的方向而来,这里表示游人们顺着河流去寻找桃花盛开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桃花为主题,描绘了春天繁茂的景象。诗人通过对核裹黄泥洒石崖的描写,表达了桃花盛开时的生机盎然。紧接着,诗人通过今年繁蕊便争开的描述,展现了桃花竞相开放的美丽画面。
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向游人传达了一个春天的秘密:要领略春天的美丽,只需寻觅那逐水而来的红云。这里的红云实际上是指桃花,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了桃花流动的生命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桃花盛开的海洋。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桃花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诗人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桃花》这首诗是宋朝著名诗人朱松在公元1104年左右创作的。这个时期正值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朱松作为文人墨客,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感悟。
在这首诗中,朱松通过描绘春天的桃花盛开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以及对未来能够实现国泰民安的期许。
朱松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地方官员,但由于性格耿直,不愿意趋炎附势,所以在官场上备受排挤。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
在朱松所处的时代,北宋末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战争频繁。这些都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朱松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诗人,他以诗歌为载体,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发出了忧国忧民的呼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