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
春光从到后,物物露春情。雨养枯泉活,烟医病草生。梁间添乳燕,柳外啭新莺。一饱将天问,何时愿可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时光到来之后,万物都展现出春天的气息。雨水滋润了干枯的泉水,使之重新焕发生机;烟雾之中,生病的植物也得以恢复生长。房梁之间增添了哺育雏鸟的燕子,柳树之外传来新生莺鸟的叫声。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让人不禁要问:何时才能实现我们的愿望呢?
去完善
释义
1. "天问":源自屈原的同名诗篇《天问》,意为对天发问,表达对天地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质疑。
2. "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色。
3. "物物":每个事物,这里指春天的景象。
4. "露春情":显露春天的气息和情致。
5. "雨养":雨水滋养万物。
6. "枯泉活":枯竭的泉水得到滋润而重新活跃。
7. "烟医":烟雾笼罩的景象就像给生病的植物带来医治的希望。
8. "梁间":房屋的横梁之间。
9. "添乳燕":燕子在梁间筑巢繁衍后代。
10. "柳外":柳树丛外。
11. "啭新莺":黄莺在柳树间欢快地啼鸣。
12. "一饱":一次吃饱饭,表示满足生活需求。
13. "将天问":产生对天的疑问,即对生活困惑的思考。
14. "何时":什么时候。
15. "愿可成":意愿可以达成。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词。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首先,诗中的“春光从到后,物物露春情”形象地描述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呈现出的生机盎然的景象。随后,诗中通过“雨养枯泉活,烟医病草生”表达了雨水滋润和阳光照耀下,原本枯萎的植物重新焕发生机的过程。紧接着,诗人以“梁间添乳燕,柳外啭新莺”展现了春天里鸟类的活跃,它们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为春日增添了浓厚的生机。最后,诗人感慨道:“一饱将天问,何时愿可成?”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生动描绘,展现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问》是唐代诗人陈昂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世纪下半叶的盛唐时期。此时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非常活跃,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使得唐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陈昂作为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深受时代的熏陶。他的诗风雄浑豪放,情感热烈真挚,富有哲理思考。这首《天问》便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特点。
陈昂在青年时期即展现出过人的才情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的诗歌创作始终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天问》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提出了关于人性、道德、生死等诸多问题的质疑,表现出对真理和智慧的渴望追求。这种探索精神与当时的时代氛围相契合,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的积极进取和对知识的尊重。
此外,陈昂在个人生活方面也颇有波折。他曾游学四方,交游广泛,但晚年因战乱而家破人亡,生活陷入困境。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理解,这也为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