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岩晚归道中
一得高僧论,归途落日中。鸠筇迎霁月,渔笛唤凉风。是象渐欲暝,有生能不空。迷心如可悟,身世付秋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有一次与高僧交谈,在归途中见到夕阳。拄着竹杖迎来雨后明丽的月光,听到渔船上的笛声召唤凉意。眼前景象逐渐变得朦胧,人生在世怎能不有所作为?如果能够醒悟迷惑的内心,那身心命运便如秋天的飞蓬一般顺其自然吧。
去完善
释义
1. 高僧:指修行高深的僧人。
2. 归途:回家的路。
3. 落日:太阳即将落下的景象。
4. 鸠筇:一种竹制的拐杖,用于支撑行走。
5. 霁月:雨过天晴后的明月。
6. 渔笛:渔民吹奏的笛子。
7. 有生:所有生物,包括人在内。
8. 迷心:困惑的心灵。
9. 秋蓬:秋天里的蓬草,用来比喻世事的无常。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夕阳、月色、笛声等景色的描述,表达了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人在“迷心如可悟”一句中,提出了心灵困惑的问题,并以“身世付秋蓬”作为答案,寓意了生命如同秋天的蒲公英,随风飘散,无法把握。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象吸引了读者,使得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与人生的深深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云岩晚归道中》这首诗是明朝著名诗人陈昂在明正德年间创作的。在这段时间里,陈昂因忧国忧民而辞官回乡,以隐逸的方式关注社会现实。他寄情山水,观察民间疾苦,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明正德时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昂作为一名文人,深感忧虑。他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困苦,内心充满悲愤。在这种情况下,他辞去了官员的职务,回到故乡白云岩,过上了隐逸的生活。
白云岩地处江南水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陈昂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同时也关注着社会的变迁。他在道中散步时,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于是创作了这首《白云岩晚归道中》。
这首诗描绘了陈昂在傍晚时分归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陈昂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