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劳亭
酰风飞絮扑征袍,望远楼中望眼高。
几许江南名利客,灰尘满面日劳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轻风吹拂着柳絮扑向征战者的战袍,在远处的楼宇中,眼神高远。多少江南的名利追逐者,每日风尘仆仆,满脸疲惫。
去完善
释义
1. 酰风:指春天和暖的风。
2. 飞絮:飘散的柳絮。
3. 征袍:行旅者穿的战袍,此处指代旅途。
4. 望远楼:可以远望的高楼。
5. 望眼高:站在高处远望。
6.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这里可能指诗人所在的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一带。
7. 名利客:追求名利的人。
8. 灰尘满面:形容旅途中风尘仆仆。
9. 日劳劳:每天都忙忙碌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远望高楼之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地区那些为名利奔波的人们深深的同情和关切。首句以“酰风飞絮扑征袍”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风吹柳絮的情景,寓示着春天的到来,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季节。“望远楼中望眼高”则通过视线的上升,突显出诗人登高远望的心情。接下来的“几许江南名利客,灰尘满面日劳劳”则揭示了诗人的关注焦点:那些在江南地区为了名利而忙碌不已的人们,他们每日披星戴月,满面尘土,辛勤劳累。这两句不仅道出了诗人的同情,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整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细腻的形象以及具有张力的表现手法,成功地传达出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感慨与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劳劳亭》是南宋诗人杨备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杨备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末年,金人南下,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备以诗为武器,通过描绘劳劳亭的荒凉景象,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憎恶。
与此同时,南宋末年也是文人墨客竞相表现个性的时期。杨备作为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他在这首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眷恋。
综上所述,《劳劳亭》这首五言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战争与痛苦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文人墨客发挥才华、展现个性的时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杨备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通过对劳劳亭的描绘,传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