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五登舟
暂来征骑出阇闉,却棹扁舟下小津。
飒飒西风如送客,萧萧晚雨欲留人。
一年踪迹无停日,千里羁游又远亲。
为问篙师从此去,定知几日到东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时让马匹走出城门,再掉头乘坐小船走下渡口。
凛冽的西风像是送客,傍晚的细雨像是在挽留。
一年的奔波没有停止的时候,距离千里还有亲人在远方等待。
询问撑船的人还要多久才能到达东方的那个城市。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征骑:远行的骑马者。
2. 阇闉:城郭的城门。
3. 却棹:停止划船,转回船头。
4. 扁舟:小船。
5. 小津:小的渡口。
6. 飒飒:形容风声等轻快或快速的样子。
7. 西风:从西面吹来的风,一般表示秋天。
8. 萧萧:形容风声、草木摇落声等。
9. 羁游:在外地漫游。
10. 东秦:古指今山东一带。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旅途离别的诗歌。诗人通过细致的环境描绘和内心的情感抒发,展现了离别之际的复杂心境。诗人在“暂来征骑出阇闉”一句中,用“征骑”这一形象描绘了自己踏上征途的场景,同时也透露出旅程的短暂与匆忙。而在接下来的“却棹扁舟下小津”一句中,诗人则用“扁舟”一词传达出一种漂泊不定的感觉,这与前一句中的“征骑”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旅程的不易。
在接下来的“飒飒西风如送客,萧萧晚雨欲留人”两句中,诗人用“西风”和“晚雨”这两种自然景象,形象地描绘出离别时的氛围。其中,“飒飒”和“萧萧”两个叠词的使用,使得这种氛围更加浓郁,也更具感染力。而“送客”和“留人”这两个相对的概念,则展示了诗人内心矛盾的情感,既希望尽快离开,又希望时间能够停下来,让人感受到离别时的复杂心情。
在“一年踪迹无停日,千里羁游又远亲”两句中,诗人用“踪迹无停日”和“千里羁游”来形容自己的旅程,表达了旅途的漫长和艰辛。而“又远亲”则表明诗人离家已经很远,思念亲人的情感愈发浓烈。
最后,在“为问篙师从此去,定知几日到东秦”两句中,诗人向船夫询问行程,表达了他对旅程的期待和对目的地的向往。然而,这种期待和向往之中,也蕴含着一种不安和忧虑,因为他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会是什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七月二十五登舟》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傅察所创作的。傅察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担任淮南西路转运判官,在赴任途中,他于七月二十五日登上舟船,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在当时,北宋朝廷的政治斗争激烈,新旧党争不断。傅察作为一位颇有政治抱负的文人,对新旧党的争斗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诗中写道:“江山如画里,景物似诗中”,表达了他对世事纷扰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此外,傅察还在诗中提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如“戎马尚腾沸”,反映出当时边疆战乱频繁的社会现实。这也使得傅察更加坚定了为民请命、报效国家的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