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
此地知何处,扁舟系小亭。孤村低卧水,野屋大于瓶。却少犁锄乐,尚余锋镝腥。白头万里客,仰愧老人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里究竟是什么地方,一艘小船停靠在一座小亭边。孤独的村庄静静地躺在水中,而田野上的小屋大得就像一个瓶子。农具稀少,无法享受耕种的乐趣,战乱尚未平息,依然残留着战争的残酷气息。满头白发的我远离家乡,望着星空,心中愧疚难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扁舟:指小船。
2. 小亭:此处指小型的临时歇脚处或驿站。
3. 孤村:孤立的村落。
4. 野屋:野外简陋的小屋。
5. 大于瓶:形象地描述野屋的形状,用以对比现实中的物体大小。
6. 犁锄:农具,用于耕作。
7. 锋镝:刀剑等武器,代指战争。
8. 白头:形容年迈的头发变白。
9. 万里客:离家很远的旅人。
10. 老人星:中国古代对一颗恒星的称呼,位于南天,象征着长寿和智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夜泊为起点,通过描绘周边环境和孤村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于乡土的深沉热爱和忧虑。首联“此地知何处,扁舟系小亭”,描述了诗人在一处不知名的地点停泊,将船系于一个小亭旁。其中的“知何处”传递出了一种强烈的漂泊感。接下来的“孤村低卧水,野屋大于瓶”则将孤村的景致描绘得十分生动:在低处卧躺的村庄仿佛睡在水面上,而乡村的房屋如同一只大瓶子,嵌在山间。然而诗人发现这村子缺少耕种的乐趣,可见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战争的阴影还笼罩在这片土地上,诗中“尚余锋镝腥”传达出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忧虑。最后的“白头万里客,仰愧老人星”则是诗人对自己旅生涯的反思,表达了自己离开家乡、漂泊四海时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家中亲人的深深思念。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充满了旅愁与家国情怀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陈昂创作的一首描绘夜景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
在唐玄宗时期,国家富强,经济繁荣,但社会矛盾逐渐加剧。作为一位文人墨客,陈昂深感忧虑。他的诗作往往透露出对时局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同情。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夜晚江边的宁静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朝的长江流域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长江沿岸的港口城市如扬州、苏州等地成为当时的重要商贸中心。在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航运日益繁荣,夜间停泊的船只络绎不绝。陈昂在夜晚乘船出行,感受到了这种繁华景象背后的宁静之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