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天晴放舟下峡
雨后虹方挂,晴来雾始收。风光明翠岫,江色淡新秋。返照薰残湿,寒潮踏急流。放舟下三峡,定醉仲宣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后彩虹才出现,天晴雾气就消散。风光明亮如翡翠山峦,江水在新秋中显得淡薄。夕阳的余晖驱散湿气,寒意伴着湍急的流水而来。顺流而下过三峡,一定会沉醉在仲宣楼的景致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雨后:下雨之后。
2. 虹方挂:彩虹刚刚出现。
3. 晴来:天晴的时候。
4. 雾始收:雾气开始消散。
5. 风光明翠岫:风光明媚,山峦苍翠。
6. 江色淡新秋:江水的颜色在初秋时节显得分外清淡。
7. 返照:夕阳的余晖。
8. 薰残湿:驱散剩余的湿气。
9. 寒潮:寒冷的潮水。
10. 踏急流:划过湍急的水流。
11. 放舟:开船。
12. 三峡: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13. 定醉:肯定会喝得大醉。
14. 仲宣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著名古迹,本诗中代指诗人即将抵达的目的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陈昂描绘雨后天晴、放舟下峡的景色及心境。开篇两句“雨后虹方挂,晴来雾始收”,即绘出大自然的雨后奇观,预示了未来天气的明朗。接下来“风光明翠岫,江色淡新秋”描绘了天高气爽的初秋时节,山清水秀的美景。五、六句“返照薰残湿,寒潮踏急流”描绘阳光照在残留的水汽上,寒潮带来的激流。最后两句“放舟下三峡,定醉仲宣楼”则表达了诗人行舟三峡时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期待。全诗既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描绘,又有诗人内心的豪情与豪情,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热爱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后天晴放舟下峡》是唐代诗人陈昂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当时唐朝刚刚建立不久,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为文人墨客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在这个时期,陈昂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方面积极寻求入仕,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另一方面在文学创作上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他游历山川,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雨后天晴放舟下峡》正是这一时期陈昂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雨后初晴、江水清澈的美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同时,通过描述自己放舟下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