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西峰东面莲花形

标题包含
西峰东面莲花形
玉并十丈花,欺我亦已久。巅池千叶莲,寻池复何有。果是莲峰望或开,记者之辞又为缪。传闻不足信,托意不足凭。窊隆偶尔如花形,便谓此山缘此名。我来觅胜胜已盈,谁真谁伪何须征。世间图谋多耳听,未如吾眼真搜冥。我诗通我怀,不为稽考作。且看鳞动众山来,化作笙钟满林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履(1332年-?),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江苏昆山人。他是元末明初的一位著名医学家、诗人、画家。 王履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医经溯洄集》是中医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块玉石和十丈高的花朵比较,也欺骗我已经很久了。山顶上的莲花,寻找池塘又能得到什么呢?这果然就是人们所说的莲花山峰吗?或者它真的会开放吗?这些都是记者们错误的言辞。传闻不可信,寄托的情感也不能作为依据。偶尔的形状像一朵花,就认为这座山因此而得名。我来这里寻找美景,发现已经充满了各种景象。谁是真实的,谁是虚假的,没有必要去追究。世人的意图大多只能听到,不如我的眼睛真实地搜索。我的诗歌能表达我的心情,不是为了考证而写。请看那众多山脉中的鳞片般的花纹,它们化作了整个森林山谷的钟磬之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玉并:即指美玉般的花并。 2. 巅池:山顶的水池。 3. 千叶莲:比喻山峰的形状。 4. 谬:错误。 5. 窊隆:高低不平。 6. 托意:寄托的意愿。 7. 盈:满。 8. 搜冥:探索深奥的道理。 9. 耳听:听说,此处指传闻。
去完善
赏析
《西峰东面莲花形》是明朝诗人王履创作的一首咏史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莲花峰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传闻和传说的质疑以及对真实体验的重视。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山林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活力。 首先,诗人以“玉并十丈花,欺我亦已久”开篇,表达了对莲花峰的不满。这里的“玉并十丈花”指的是莲花峰的山石,诗人认为这些山石欺骗了他,让他误以为这就是莲花峰的真面目。接下来,诗人通过“巅池千叶莲,寻池复何有”表达了对传闻的质疑。这里的“巅池千叶莲”指的是传说中莲花峰的形状,但诗人寻找后发现并无此物,从而对传闻产生了怀疑。 紧接着,诗人通过“果是莲峰望或开,记者之辞又为缪”表达了对记载的否定。这里的“果是莲峰望或开”指的是如果真的能看到莲花峰的全貌,那么记录者的描述就是错误的。这表明诗人对文字记录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在接下来的“传闻不足信,托意不足凭”中,诗人进一步强调了传闻和寄托的意义都不足为凭。 随后,诗人通过“窊隆偶尔如花形,便谓此山缘此名”表达了对名称由来的质疑。这里的“窊隆偶尔如花形”指的是山峰的形状偶然地像一朵花,人们就因为这个原因给它起了这个名字。这表明诗人认为命名的原因并不充分。在“我来觅胜胜已盈,谁真谁伪何须征”中,诗人表示自己来找胜景已经找到了很多,不需要再去求证谁真谁伪。 最后,诗人通过描绘山林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活力。在“世间图谋多耳听,未如吾眼真搜冥。我诗通我怀,不为稽考作”中,诗人表达了他的观点:世间的图谋大多来自道听途说,不如自己的亲眼所见真实。他的诗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为了考证。在“且看鳞动众山来,化作笙钟满林壑”中,诗人通过描绘山峦起伏、树林间的风吹过如同奏乐的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活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峰东面莲花形》这首诗出自明代诗人王履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1368年-1644年),大致处于永乐至弘治年间(1403年-1505年)。这一时期,明朝政权稳定,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王履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丰富多样。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及第,后来投身医学,成为一位著名的医生。他还擅长绘画,尤其以山水画见长。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寻访名山大川,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景观的诗篇,其中就包括这首《西峰东面莲花形》。 在诗歌中,王履通过对西峰和东面莲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他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充分展示了王履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墨客的风采,以及他在时代背景下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