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毛女峰不见
不见其峰见别峰,于喁呼恨满山风。因思珠翠逃秦日,拄杖看云自热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无法看到它的山峰只能看到别的山峰,在山谷里呼喊充满遗憾和悔恨。想象那些像珍珠般璀璨的女子在逃避秦国的日子,手里拿着拐杖欣赏着云朵,内心充满热情。
去完善
释义
1. 觅:寻找。
2. 毛女峰:又称为毛女洞,位于陕西华阴市,传说为秦始皇时毛女修道的处所。
3. 不见:没有看见。
4. 于喁(yú yóng):人声嘈杂的样子。
5. 呼恨:大声叹息。
6. 满山风:形容在山上呼喊的声音响彻山谷。
7. 因思:因此想起。
8. 珠翠:珍珠和翡翠,比喻美女。这里指毛女的传说。
9. 逃秦:逃避秦始皇的追捕。
10. 日:时候。
11. 拄杖:用拐杖支撑身体。
12. 看云:赏云。
13. 自热中:自行热心之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履游历毛女峰时所创作的。诗以“不见其峰见别峰”开篇,描绘了作者在寻觅毛女峰的过程中,偶然间发现其他山峰的情景。接着,作者通过“于喁呼恨满山风”表达了自己未能找到毛女峰的遗憾之情。接下来,他联想到秦朝时期逃避战乱的人们,以及那些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的人们,更加深了自己的感慨。最后,他用“拄杖看云自热中”来表达自己的心态,即使不能寻找到毛女峰,但也可以在欣赏风景中找到乐趣。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思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觅毛女峰不见》是明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履在游历华山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这一时期正是明朝初年,国家政局相对稳定,民间文化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
王履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命运却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取得功名。然而,他在艺术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以山水画见长。他的画作以其独特的构图和技法,展现了山水风光的壮美,被誉为明代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近世社会转变的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明朝初期,朱元璋大力推行文治,提倡儒家文化,这使得文人墨客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由于战乱刚刚平息,人们对于和平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这也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履怀着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踏上了游历华山之旅。当他来到毛女峰寻找传说中的仙女毛女时,却发现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毛女峰已经消失在茫茫大山之中。这种无法觅得仙境的失落感,使王履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