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田至山口何山

标题包含
田至山口何山
出山何如入山时,得则欢喜失则悲。既非长往胡不归,有形虽远无形随。同行之伴各有宜,故吾未辨今吾谁。图中索骥徒尔为,骊黄牝牡神持机。旁人不信微乎微,丹青咏歌还相知。不诗与图形乃遗,诗之图之形非迷。自赏未已复自嗤,欲言不言忽忘之。五十二岁气日羸,今当与尔常别离,西风萧萧吹征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履(1332年-?),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江苏昆山人。他是元末明初的一位著名医学家、诗人、画家。 王履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医经溯洄集》是中医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离开山洞和进入山洞有何区别?得到让人高兴,失去却让人悲伤。既然无法长久居留,为什么我不回家去呢?虽然身体远离了,但我的灵魂依然伴随在那里。同行的伙伴各有所宜,我因此不知道现在究竟是谁。寻找千里马又何必拘泥于图画呢?看那骊黄牝牡多么神奇地把握着时机。别人不相信这些细节,但在画作和诗词里我们却能理解对方。诗歌、绘画的形式并未迷惑我们的双眼,只是自我欣赏然后嘲笑自己的浅薄,想表达但又忘记说了什么。如今我已五十二岁,日渐衰弱,现在就要和你告别,秋风萧瑟地吹动着行人的衣裳。
去完善
释义
1. 田至山口何山:诗题中“田至山口何山”指诗人走在田间小路到山口时的场景。 2. 出山何如入山时:意为走出山和进入山的感受有何不同。 3. 有形虽远无形随:指诗人形影虽然分离,但心灵上的交流并无距离。 4. 同行之伴各有宜:意为结伴而行的朋友们各有适合自己的道路选择。 5. 图中索骥:比喻在形象中寻求事物的实质,此处指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事物的描绘和理解。 6. 骊黄牝牡:指马的毛色和性别,这里泛指世间的一切事物。 7. 丹青咏歌:即绘画和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表达情感上往往相辅相成。 8. 西风萧萧吹征衣:象征诗人在秋天离别的时刻,与友人告别踏上征程的场景。
去完善
赏析
《田至山口何山》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得失、生死的深刻思考。开篇两句“出山何如入山时,得则欢喜失则悲”,以出入山林的比喻揭示人生的悲欢离合。接下来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虽然生死有形,但无形的精神却能长久存在。诗人认为同伴之间的友谊和关系各自有其适宜的方式,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无法分辨自己是谁。接下来,他批评了那些用图画去寻找真相的人,因为他们太过依赖外在的形式,忽略了事物的内在本质。然后,他指出,只有通过诗歌和图画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谛。“不诗与图形乃遗,诗之图之形非迷。”这里强调了诗画结合的重要性。最后,诗人感叹岁月匆匆,自己已经五十二岁了,身体日渐衰弱。他要与友人告别,随着西风吹起征衣,踏上新的征程。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田至山口何山》是明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履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初年,大约公元1368年至1400年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元末明初的战乱和重建,社会逐渐走向稳定。 王履在诗中所描述的田至山口何山,可能是他在中国北方游历时所见的景色。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经历了元朝的衰落和明朝的崛起,可能对中国社会的变迁有所感悟。他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山口的壮丽景色,并通过诗歌表达出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情。 此外,王履作为一名画家,他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也在寻找绘画灵感。当时的绘画艺术正处于发展时期,受到元代文人画的影响,明代画家开始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表达现实生活。王履在诗中描绘的山川景色,或许也是他画作中的重要元素。总之,这首《田至山口何山》展示了王履在面对自然和历史变革时的独特见解和深沉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