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龙神祠旁二鸟

标题包含
龙神祠旁二鸟
祠边两小鸟,相依道人室。厨中炊饭香,即至不一失。啄粟就掌内,了无猜与栗。岁月知几何,相忘祇如一。乃知豚鱼信,固自我所出。幽幽入静极,籁尽山空虚。我辈若不来,鸟外其谁欤。形姓本不同,形性本不异。回首看流云,悠然似吾意。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履(1332年-?),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江苏昆山人。他是元末明初的一位著名医学家、诗人、画家。 王履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医经溯洄集》是中医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祠堂旁边两只小飞鸟,依偎在道人的住处。厨房里的米饭香气,它们立刻就知道在哪里。它们不担心吃到了食物里有种子或者米粒。我想知道时光已经过去了多久,我们却还像一开始那样忘记彼此。所以,我们也应该相信这些鱼和猪的信件,因为它们也是我们自己发出的。慢慢地,一切都安静下来了,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山里只剩下了空寂。如果我们不来这里,还有谁会来看望这些鸟儿呢?它们的外形和姓名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天性却没有改变。回头看看那流动的云朵,它看起来是如此的安详和平静,就像我的心情一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龙神祠:供奉龙神的庙宇。 2. 王履:字安道,江苏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著名画家、医学家。 3. 相依:互相依靠、陪伴。 4. 道人:此处指僧人或道士。 5. 粟:小米,这里代指食物。 6. 豚鱼信:古代传说江豚跃出水面预示吉祥之兆。 7. 固:的确。 8. 幽幽:形容环境宁静。 9. 静极:非常安静的状态。 10. 籁:风声。 11. 形姓:外形和性质,此处借指彼此间的关系。 12. 流云:流动的云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龙神祠旁二鸟》诗,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诗人通过观察祠边两只小鸟相互依存的生活情景,展示了自然界的生命律动和生灵之间的信任和谐。 首联“祠边两小鸟,相依道人室”描述了两只小鸟在龙神祠旁的道士住处相依为命的场景,表现了它们和睦相处的氛围。颔联“厨中炊饭香,即至不一失”,写出了鸟儿对于人类活动的敏锐感知,以及它们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食物来源的能力。 颈联“啄粟就掌内,了无猜与栗”进一步表现了两只小鸟对人类信任的态度。它们放心地在人的手掌中取食,丝毫没有担忧和戒备。这种信任使得人与自然的距离愈发亲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然而生活并非总是无忧无虑的。在尾联“岁月知几何,相忘祇如一”中,诗人感叹时光流逝,万物都在不经意间淡忘了彼此的过往。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美好和信任会随之消散,而是让这份情感愈发珍贵。 接下来,诗人以“豚鱼信”(源自《周易·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比喻真诚的信仰或感情能够感动一切生灵)作为意象,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心灵的默契,即便人类不曾察觉。诗人还指出,正是由于这份真诚的情感,才能感受到世界万物的脉动,进入宁静而空灵的境地。 最后,在“我辈若不来,鸟外其谁欤”一句中,诗人以设问的方式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没有人类的呵护,这些飞鸟可能无法生存;而失去了飞鸟的陪伴,人类的内心也将变得孤独。 总体而言,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自然界中人与鸟的和谐共处,强调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真挚感情。这种人与自然的交融成为诗歌的主题,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1375年前后),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王履,游历山水,行至杭州,夜宿西湖边的一座古庙里。当时明朝刚刚建立不久,战乱初歇,江山依旧壮丽而西湖的美景使他的心情颇为轻松愉快。恰好在第二天清晨,他目睹了龙神祠旁两只鸟儿的奇异景象,诗意盎然地写下了这首《龙神祠旁二鸟》。 诗中的“双双相对语啁啾”描绘出了鸟儿亲近、互动的情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的情感,不仅反映出作者的王履关注民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也表现出诗人对朝廷与民间关系的思考。在当时的明朝,江山重新统一,但百姓的生活仍然艰苦,社会的繁荣与民生息息相关。因此,这首诗作为作者游历的所见所感,也是他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担忧与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