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师避静处
窍石石阑里,缒锁索险极。凿崖种铜橛,载板以西适。置屋何所凭,凭向突壁石。虽曰恃锁过,朽板未我惜。上视不敢伸,下视不敢息。满山皆静处,何故作此癖。师去今几年,犹余损神迹。我却固不往,闻言也心惕。托彼毛文锋,定作半面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石头岩壁之间,悬挂绳索攀爬险峻无比。在崖壁上凿洞插入铜橛,再放置木板以便行走。房屋建筑要依靠什么支撑?那就是悬崖峭壁间的岩石。虽然可以通过绳子安全通过,但朽坏的木板却是我所痛惜的。抬头向上看不见前路,低头向下又无法放松呼吸。整座山都是静谧的地方,为何要做出这样的举动呢?老师已经离开这里多年,但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留下的痕迹。我仍然不愿意前往,听到这件事时心里依然感到害怕。但愿能借助朋友的画笔,能在画中看到老师的半个侧面。
去完善
释义
1. 窍石:指石壁上的洞穴或孔洞。
2. 石阑:即石栏杆,用来保护石壁的装置。
3. 缒锁:用绳索系着铁锁从上往下悬挂。
4. 索险极:形容非常险峻的地方。
5. 凿崖种铜橛:在悬崖上凿出坑洞种植铜橛。
6. 载板:指铺设木板作为通道。
7. 以西适:向西边走去。
8. 置屋何所凭:依靠什么来建造房屋。
9. 凭向突壁石:依赖悬崖峭壁。
10. 朽板未我惜:可能指即使木板朽坏也不感到可惜。
11. 上视不敢伸:向上看时不敢伸展身体。
12. 下视不敢息:向下看时不敢放松呼吸。
13. 满山皆静处:整座山上都是适合静心修炼的地方。
14. 何故作此癖:为什么还要选择这样的地方修行。
15. 师去今几年:师傅离开这里已经好几年了。
16. 犹余损神迹:还留下令人叹服的修行成果。
17. 我却固不往:我坚决不去那里修行。
18. 闻言也心惕:听到这些话内心受到触动。
19. 托彼毛文锋:请托他人代为介绍。
20. 定作半面识:约定下次见面只能匆匆见一面。
去完善
赏析
《贺师避静处》是明朝诗人王履的一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贺师在远离世俗纷扰的山间避静处的修行生活。诗人通过对山间险峻环境的描述,展示了贺师在这偏僻地方的生活场景。虽然环境极其险峻,但贺师依然在这里修习佛法,追求精神的宁静。
“窍石石阑里,缒锁索险极”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中修行的环境:岩石上的裂缝、峭立的石头和悬挂的绳索,构成了一个艰险的境地。接下来,诗人通过“凿崖种铜橛,载板以西适”表达了贺师为求法之途不惜艰难的决心。他开凿山岩、种铜橛、铺木板,克服重重困难走向西方极乐世界。“置屋何所凭,凭向突壁石。虽曰恃锁过,朽板未我惜”则形象地展现了贺师的居处之险:房屋建在陡峭的岩石上,凭借悬空的锁链通行,尽管木板腐朽不堪,贺师仍然毫无畏惧。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人心生敬意。
“上视不敢伸,下视不敢息”表现了贺师在修行中的谨慎和敬畏之心。他对任何可能产生恐惧的事物都保持警觉,同时,他对这个修行的世界充满敬畏之情。紧接着,诗人提出质疑:“满山皆静处,何故作此癖?”尽管满山都是避静之地,贺师为何偏要选择一个如此危险的地方呢?这个问题既体现了诗人对贺师的尊重,又体现了他对其选择的困惑。
“师去今几年,犹余损神迹。我却固不往,闻言也心惕”四句则表达了诗人的态度:尽管贺师已经离去多年,但留下的痕迹仍能震撼人们的心灵。诗人虽然无法亲自前往,但听闻贺师的传说也心生警惕,这表现了他对佛法的理解和敬仰。最后,诗人表达了与贺师见面的愿望:“托彼毛文锋,定作半面识。”希望能通过某个媒介与贺师有所交流,以了解其修行的真谛。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贺师高尚品德的敬仰,以及对佛教修行生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明朝洪武年间,诗人王履写下了这首《贺师避静处》。这个时期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然而随着明朝统治的巩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民间社会矛盾激化,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在这个大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社会现象,寻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寄托。
作为一位深怀济世之才的文人,王履本人也深受这一时代风潮的影响。他厌倦了世俗的纷争,渴望过上宁静的生活。在这样的心境下,王履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境界——避静处挥笔书写,表达了他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和对平静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