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翰林承旨宋子京尚书捐馆
平昔雍容两禁游,共陪帷幄奉咨谋。
功名不到麒麟阁,词赋空传鹦鹉洲。
事业三朝虚物望,声华一代擅风流。
清时只作文章老,谁识深怀蕴九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过去常常在宫中悠然自得地与同伴一起参与国家的谋划。虽然并未立下赫赫战功载入史册,但是我的诗篇却在民间广泛流传。虽然身有厚望,却始终没有大的建树,但是我以诗词歌赋闻名一时。在这个太平时期,我只得以一个文人墨客的身份老去,又有谁知道我内心所蕴藏着的智慧和学问呢?
去完善
释义
1. 平昔:往昔,过去
2. 雍容:形容举止文雅从容
3. 两禁游:这里指曾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
4. 帷幄:古代营帐,这里指代皇帝身边
5. 奉咨谋: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出谋划策
6. 麒麟阁:汉代宫殿名,后代常以麒麟阁来代指皇帝的居所或朝廷
7. 鹦鹉洲:鹦鹉洲位于湖北武汉市西南长江中,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此处用来借指文学家聚集的地方
8. 三朝:三代,指很长时间的时期
9. 虚物望:实际的名声与期待不符
10. 声华:名声与才华
11. 擅风流:独享风流美名
12. 清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13. 文章老:年老的文人
14. 九畴:传说中的治理天下的九种大法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挽诗中,作者张方平通过对故友翰林承旨宋子京的悼念,表达了对他在诗词领域的才华的赞誉和对其在政治事业上的遗憾。首联追忆了与宋子京一同参政议事的情景,他儒雅的风度和出色的才智令作者印象深刻。颔联则指出尽管他的功业未能达到历代名臣的高度,但其辞藻华丽、诗意盎然的词赋却早已传遍大江南北。颈联感叹他在朝廷的地位并未达到众望所归的程度,但他那举世公认的才情使他的名声流芳百世。尾联则强调在太平盛世时期,人们只是将他看作一位杰出的文人墨客,而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深厚智慧和卓越才能。整首诗以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令人敬爱又惋惜的才子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翰林承旨、尚书宋子京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消息传来,友人张方平悲痛之余,写下这首悼念诗《闻翰林承旨宋子京尚书捐馆》。
此时,正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之际,新旧党争激烈。宋子京为旧党成员,曾与王安石门生吕惠卿发生尖锐冲突。他曾主张积极用兵,保境安民,恢复汉唐疆土,受到皇帝的嘉勉。但朝中权臣蔡确等排挤,使他未得大用。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突出,民生疾苦严重,使士人担忧国运。宋子京之死,对张方平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的逝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而张方平本人也与宋子京经历相似,也一度受到排挤。他曾奉命巡视陕西边防,向朝廷上疏陈述改革边防制度的急务。不过,后来他请求辞去宰相一职,表示不愿参与党争,与其友宋子京一同远离政治漩涡。二人志趣相投,对于世事的理解和看法有诸多共鸣之处,因此在听闻宋子京离世之后,才会如此痛心疾首。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