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三峰郭诚思
松桧峰前古柏林,结茅无伴对幽禽。
鄙为浮薄八公事,独入精微九圣心。
春斸晴川闲种玉,夜开丹灶试还金。
泠然风驭知何返,三十六关云路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老的松桧峰前,柏林树荫下,结起了简陋的茅屋。独自面对着寂静的小鸟。我因为世俗琐事而忙碌不堪,却无法理解那些古代的智者。春天时我在阳光下挖地,种下的是宝石般的种子;夜晚则在炼丹炉边实验着提取黄金的方法。谁能知道那清新的微风载着谁回到这里呢?也许,那是穿越过三十六道关卡的人吧,他们走在了高高的云层之上。
去完善
释义
1. 寄:托,寄送,这里指诗的作者张方平写给他的朋友郭诚思。
2. 三峰:这里指的是三座山峰的合称,具体所指因地而异,此处以诗意推断应为诗人与友人所处的周围环境。
3. 郭诚思:诗人的朋友,名字中的“诚思”应是对其性格或态度的描述。
4. 松桧峰:诗中提到的其中一个山峰名称,其中松桧意为松树和桧树所覆盖的山峰。
5. 古柏林:古老的柏林,这里指的是松桧峰前的柏林树。
6. 结茅:用茅草搭建房屋,意味着简陋的生活条件。
7. 无伴:没有同伴,表明独居的状态。
8. 对幽禽:对着寂静无声的鸟类,形容环境的静谧。
9. 鄙为浮薄:以轻薄的态度对待事物,意味着诗人在忙碌生活中的一种自嘲。
10. 八公事:形容繁忙的事务,这里指作者每日处理的公务。
11. 独入精微:深入钻研事物的精髓,表示在繁杂的公务之余,仍能用心体验生活的细节。
12. 九圣心:古代圣人的心境,此处形容作者向往古人超脱凡俗的精神境界。
13. 春斸晴川: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的土地上耕作,形容耕种的过程。
14. 闲种玉:悠闲地种植庄稼,如栽培宝玉一般精心照料,象征对农耕生活投入的感情。
15. 夜开丹灶:夜晚开启炼丹炉,暗示诗人在夜间仍然用心研究道家的炼丹之术。
16. 试还金:尝试炼制出金子,反映诗人对生活技艺的探索。
17. 泠然风驭:形容轻松愉快的驾驭生活之风,这里是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18. 知何返:不知何时能够回归。
19. 三十六关:形容各处艰难的路程,此处也寓指人生的各个阶段。
20. 云路深:云端的道路深远,表示未来的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游三峰的情景,以景寓情,体现了诗人对世俗事务的超脱和对友情的珍视。首联写松林前的古柏林和结庐而居的幽静环境,表现了诗人向往与世无争的生活。颔联通过对比自己因琐事缠身的忙碌和友人深究学问的专注,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浮华生活的反省和对友人的敬仰。颈联描述了春天播种、夜晚炼丹的场景,展现了诗人辛勤劳作和探寻真理的精神风貌。尾联则以悠然的风和重重关隘的形象来表达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象征着诗人和友人对精神世界追求的决心和勇气。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三峰郭诚思》是宋代诗人张方平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79年,正值北宋时期。在这一年,王安石变法已经进入尾声,社会矛盾逐渐凸显。
此时,张方平的人生际遇颇为波折。他曾在朝为官,但因对政治腐败不满而辞官归隐,隐居在三峰山下的草庐中。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同样隐居于三峰山的郭诚思成为了好友。两位文人墨客常常一起探讨学问、谈论时事,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张方平和郭诚思的隐居生活并非与世隔绝,他们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当时,由于王安石变法的负面影响,民生疾苦加剧,许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两位诗人深感痛心,但他们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将心中的忧虑和感慨寄托于诗歌之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