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出伊阙寄河南裴中丞
退无偃息资,进无当代策。
冉冉时将暮,坐为周南客。
前登阙塞门,永眺伊城陌。
长川黯已空,千里寒气白。
家本渭水西,异日同所适。
秉志师禽尚,微言祖庄易。
一辞林壑间,共系风尘役。
交朋忽先进,天道何纷剧。
岂念嘉遯时,依依偶沮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退却无法安身立命,前进又无当代良策。
时光荏苒日近黄昏,如同做客周南之地。
登上高高的关隘之门,放眼远望那城市的街道。
长河已经暗淡无光,千里之外寒气犹在。
故乡远在渭水之西,日后我们定当归去。
立志以鸟为师,微言大义源于庄子。
一旦离开山林田园,皆因世道艰辛所致。
朋友们突然先我离去,天道轮回谁能奈何。
哪还顾得上隐逸之时,相依相靠的不过是沮溺之士。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偃息:指休息或停止。这里表示隐居或退隐。
2. 周南:古代周朝王都的南部地区。这里表示洛阳一带。
3. 阙塞门:指伊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4. 永:即“咏”,歌咏。
5. 伊城陌:伊阙城的街道。
6. 渭水:黄河支流,位于陕西省中部。
7. 异日:将来有一天。
8. 禽尚:许由,字武仲,尧舜时代的贤人。
9. 微言:精微之言,深奥的道理。
10. 祖庄易:此处指效仿庄子《易》的思想。
11. 一辞:离别之意。
12. 交朋:朋友。
13. 忽:突然。
14. 进:升职。
15. 天道:命运、天意。
16. 纷剧:纷繁复杂。
17. 嘉遯:美好的退隐生活。
18. 依依:形容依傍的样子。
19. 沮溺:长沮、桀溺,皆为孔子时代隐逸的高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陶翰对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退无偃息资,进无当代策”表达了作者在官场中进退维谷的困境,他既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放弃官职归隐山林,也没有适应时代的策略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作者在傍晚时分离开伊阙时的所见所感,如“冉冉时将暮,坐为周南客”,以及沿途的风景:“长川黯已空,千里寒气白。”这些诗句既展示了作者孤独的心情,也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诗歌后半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家乡和曾经的生活。“家本渭水西,异日同所适”意味着他的家乡位于渭水之西,他期望有一天能回到那里。而“秉志师禽尚,微言祖庄易”则表达了他的志向,即学习禽尚(一种道家思想)和庄子,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然而,现实迫使他与朋友分别,投身于世俗的纷争之中。“交朋忽先进,天道何纷剧”表达了作者对于命运无常的感慨。最后两句“岂念嘉遯时,依依偶沮溺”则表现了作者对昔日隐居生活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出伊阙寄河南裴中丞》是唐代诗人陶翰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一时期唐朝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随着玄宗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唐朝开始走向衰落。
在创作这首诗时,陶翰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在年轻时即以文学才华受到关注,曾担任过多个官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在天宝年间,他曾因故被贬谪到洛阳附近的伊阙。在这里,他写下了这首寄给河南裴中丞的诗作,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土地问题和民族问题。河南地区作为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带,深受这些问题的影响。陶翰在此诗中以伊阙为背景,通过描绘晚出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时代的忧虑。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信任,希望得到裴中丞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度过困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