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逸人壁
诗语动惊众,谁知慕隐沦。
水烟常似暝,林雪乍如春。
薄酒懒邀客,好书愁借人。
豕时行药去,忘却戴纱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诗意惊动众人,谁又能理解我的隐逸之情?
水面烟雾弥漫,犹如黄昏降临;树林里的雪花飘落,仿佛春天来临。
粗茶淡饭懒得邀请客人,好书在手却发愁借给他人。
到了服药的时候,我便开始行走,甚至忘记了戴上纱巾。
去完善
释义
1. 诗语:诗歌的语言,指这首诗的内容。
2. 动惊众:使众人感到惊讶。
3. 谁知:有谁知道。
4. 慕隐沦:羡慕隐居生活。
5. 水烟:水面上的烟雾。
6. 似暝:好像天黑了。
7. 林雪:树林中的雪花。
8. 乍如春:突然像春天一样。
9. 薄酒:淡酒。
10. 懒邀客:懒得邀请客人。
11. 好书:好的书籍。
12. 愁借人:忧愁地借给别人。
13. 豕时:猪的时刻,即晚上九点至十一点。
14. 行药:服药治疗疾病。
15. 忘却:忘记。
16. 纱巾:一种用来遮挡头部的轻薄纺织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释惠崇的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首联以“诗语动惊众”起笔,表现出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羡慕;接着在颔联中,通过描绘水烟、林雪的景象,展现了隐逸生活的恬静与美好。颈联则通过描述自己的日常,进一步表现了自己超脱世俗的态度。尾联则以“豕时行药去”一句收尾,看似随意却富有意趣,展示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整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林逸人壁》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僧人释惠崇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80年至1054年之间,即北宋初期。释惠崇在这一时期以诗文闻名,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哲理内涵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惠崇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曾是朝廷命官,但因不满官场黑暗而弃官出家为僧。在遁入空门后,他开始了对佛教文化的深入研究,并在诗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宋初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儒家思想的传承,也有佛家道家的影响。释惠崇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他的诗歌作品成为了北宋初年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