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鹭分赋得明字
雨绝方塘溢,迟徊不复惊。
曝翎沙日暖,引步岛风清。
照水千寻迥,栖烟一点明。
主人池上凤,见尔忆蓬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停后池塘已满溢,不再令人感到惊讶。
在温暖的阳光下晾晒羽毛,行走在岛屿上的清风中。
水面映出的倒影极为遥远,烟霭中栖息的一点明亮。
池塘边的凤尾竹,看到它们让人想起海外的仙境。
去完善
释义
1. 雨绝:雨停。
2. 方塘:方形池塘。
3. 迟徊:徘徊不定,此处指鹭鸟在池塘边逗留。
4. 曝翎:晒太阳。翎,羽毛。
5. 沙日暖:沙滩上的阳光温暖。
6. 引步:引导前行。
7. 岛风:海风。
8. 千寻:形容极远的地方。寻,古代长度单位。
9. 栖烟:栖息在烟雾中的鸟。这里指鹭鸟。
10. 一点明:指鹭鸟在烟雾中显得明亮。
11. 主人:指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12. 池上凤:指凤凰般的池上景色。
13. 蓬瀛:蓬莱山和瀛洲山,传说中位于大海中的仙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池塘边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对环境的敏锐感知,展现了鹭鸟生活的美好画面。在诗中,“雨绝方塘溢,迟徊不复惊”描绘了雨后池塘的水位上升,鹭鸟在水中自由游弋的景象,“迟徊”一词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水中的悠然自得。
接下来的四句分别描述了鹭鸟在不同环境中的活动。“曝翎沙日暖”描绘了鹭鸟在阳光下梳理羽毛的画面,突出了日光和温度的舒适感;“引步岛风清”则表现了鹭鸟在微风拂面的环境中迈步行走的情景,强调了环境的风清宜人。此外,“照水千寻迥,栖烟一点明”这两句运用了对仗的手法,通过“照水”与“栖烟”的形象对比,突显出鹭鸟在水面上的倒影和在烟雾中的栖息的生动场景。
最后两句“主人池上凤,见尔忆蓬瀛”是诗人对鹭鸟生活的感慨。诗人把鹭鸟比作仙境中的凤凰,表达了对自己池塘生活以及所见美景的赞美。同时,诗人提到见到鹭鸟令他回想起海上的蓬莱仙山,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宁静的生活向往。
整首诗将鹭鸟生活的细节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体现了诗人的独特审美和人生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池上鹭分赋得明字》是宋朝诗人释惠崇所作。释惠崇生活在北宋时期,他是著名的僧人、诗人和画家,以其山水画和诗作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清新,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在北宋时期,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山水诗画的创作,他们崇尚自然的魅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释惠崇身为僧侣,更是深谙禅宗哲学,他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了自己对禅意的领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60-1127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北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快,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释惠崇的人生际遇中,他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使他对大自然的感悟更加深刻。在他的笔下,白鹭、荷花等自然景观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寓意,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外,北宋时期佛教文化繁荣,禅宗思想深入人心。释惠崇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作品深受禅宗哲学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禅理的独特见解。在这首诗中,他以“明”字为题,寓意着对光明、智慧的追求,展现了禅宗精神的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