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汴堤

标题包含
登汴堤
杨花榆荚卫行人,十里遥堤一色春。 多为利名怜此景,未能怜得自由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裳(1919年-2012年),原名容鼎昌,字黄裳,笔名黄裳,山东益都人,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他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杨花榆荚保护着行人们,十里的长堤展现出一片春天的景色。 往往因为名利而眷恋这风景,却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与无拘束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杨花:柳絮,这里用来指代春天。 2. 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季成熟,这里用来指代春天。 3. 汴堤: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又称护城堤或漕运堤,是古代黄河流域的重要水利工程。 4. 十里遥堤:指汴堤的长度。 5. 一色春:形容整个汴堤都是春天的景象。 6. 利名:功名利禄,这里用来指代世俗的追求。 7. 怜:喜爱,留恋。 8. 自由身:不受束缚的自由状态。
去完善
赏析
《登汴堤》是宋代诗人黄裳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诗人在汴堤上漫步,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感叹名利束缚了人们的自由。这首诗歌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首句“杨花榆荚卫行人”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杨花飘落,榆荚飞舞,仿佛是在保卫行人的安全。这里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使景色更具生动性。接下来的“十里遥堤一色春”则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远处的堤坝上,春意盎然,一片生机。 在描写了美丽的春天景象之后,诗人笔锋一转,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多为利名怜此景,未能怜得自由身。”这两句诗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被名利所困,无法真正享受到美好生活的现状。这里的“怜”字,既有喜爱、欣赏的意思,又有同情、哀怜的意味。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自己和他人的同情,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汴堤》是宋代诗人黄裳创作的一首描绘汴堤景象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份未详,但从诗歌内容来看,当为黄裳在游览汴堤时的即兴之作。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黄裳正值壮年,他曾任尚书郎、尚书右仆射等职,对北宋政治、经济有深入了解。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他时常关注社会现实,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此外,黄裳还是一位山水诗人,擅长捕捉自然景物之美,以抒写内心情感。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北宋时期,中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汴京(今河南开封)作为当时的国都,地位显赫。汴堤始建于唐朝,是汴河上的重要水利工程,沿河两岸风景秀丽,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玩、题诗。黄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描绘汴堤美景的诗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