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资福僧遣诗赋此以答之
清明恰值雨晴时,賸喜邻僧福有诗。
十里懒寻沽酒旆,一编深下读书帷。
放怀是处青春好,无事于中白日迟。
况是精蓝去家近,兴来何惜瘦藤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明节正好在雨后晴朗的时候,让人高兴的是,邻村的僧人有着美好的诗歌天赋。悠闲地行走在十里的路上,懒得去找那卖酒的旗子。我在一本书里深深地读着,仿佛身处知识的帷幕之中。随意地敞开心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无事可做,时间都好像变慢了。更何况寺庙离我家很近,兴致来了,我不怕累,也要走过去看看。
去完善
释义
《清明资福僧遣诗赋此以答之》注释:
1. 清明:清明节,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2. 值:恰好遇到。
3. 雨晴时:指下雨后天气转晴的时候。
4. 賸喜:表示非常高兴。
5. 邻僧:邻居的僧人。
6. 福有诗:福气拥有诗意的生活。这里指代僧人的诗才。
7. 十里:约略数词,表示较远的距离。
8. 懒寻:懒得去寻找。
9. 沽酒旆:酒旗,旧时酒店用来招揽顾客的旗帜。
10. 一编:一本;这里指代一部书。
11. 深下读书帷:深入到书房中去读书。
12. 放怀:心情舒畅;这里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让人心情愉快。
13. 是处:到处;这里指代整个春天。
14. 无事于中:内心平静无事。
15. 白日迟:白天的时光显得悠长。
16. 况是:更何况是。
17. 精蓝:佛教寺庙;这里指代附近的佛寺。
18. 去家近:离家里很近。
19. 兴来:兴致来了。
20. 何惜:不吝惜;这里表示愿意为诗友赴汤蹈火。
21. 瘦藤支:瘦弱的藤条作为支撑;这里暗示自己虽年迈却仍可行走于山水之间。
去完善
赏析
《清明资福僧遣诗赋此以答之》赏析:
这首诗歌以清明时节为背景,描述了作者与邻僧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生活琐事和情感抒发融为一体,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首联“清明恰值雨晴时,賸喜邻僧福有诗”描绘了清明时节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象,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邻僧的敬佩之情。诗人认为邻僧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因此对他的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颔联“十里懒寻沽酒旆,一编深下读书帷”表达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的选择——远离喧嚣,静心读书。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十里懒寻沽酒旆”这一意象,突显出他在清明时节不愿被世俗所扰,追求内心平静的心态。
颈联“放怀是处青春好,无事于中白日迟”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的珍惜。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强调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并提倡人们应把握当下,享受这难得的美好时光。
尾联“况是精蓝去家近,兴来何惜瘦藤支”则传达了作者对于自己生活的满足和对邻僧情谊的珍视。在这里,诗人借用“精蓝去家近”这一形象描绘了自家与寺院之间的距离之近,表达了与邻僧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诗人还暗示了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兴致,他都会前往邻僧那里交流心得,共享美好时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明资福僧遣诗赋此以答之》是宋代诗人陈文蔚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78年左右,即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宋朝正面临着北方金国的侵略压力,国内政治局势紧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骚客往往寄情于山水田园,寻求心灵的慰藉。
陈文蔚,字才卿,号克斋先生,生于北宋末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金国南侵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变故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也让他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的感悟。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清明时节,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但文蔚的心境却显得有些沉重。
在这首诗中,文蔚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色,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与友人分享田园生活乐趣的渴望。这些都反映了他在这个动荡时代的无奈和忧伤。总的来说,《清明资福僧遣诗赋此以答之》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下,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生际遇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