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锁外
旗声不断鼓声催,堤柳阴浓野色开。
今日客衣何事净,京尘不肯出城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旗帜飘扬的声音连绵不绝,战鼓声声催人奋进,河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田野景色开阔明朗。今天我的衣物为何如此干净?原来是京城中的尘土不愿跟着我来到这城外之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旗声:即军旗挥舞的声音。这里表示前线战况激烈。
2. 鼓声催:指战鼓声声催促将士们迅速备战。
3. 堤柳:指河岸边的柳树。
4. 野色开:指原野景色豁然开朗。
5. 客衣:指外地来的人的服装,这里指诗人自己。
6. 何事净:为何如此干净,暗含疑问。
7. 京尘:京城中的尘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郊外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首句“旗声不断鼓声催”通过“旗声”和“鼓声”表现出郊外热闹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即将离开城市的心情。接下来的“堤柳阴浓野色开”进一步刻画了春天的景色:杨柳依依,春意盎然,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然而,诗人并没有被这样的美景所感染,反而在第二句中表达了对城市的依恋:“今日客衣何事净,京尘不肯出城来。”这里的“客衣”指的是诗人自己,而“京尘”则象征着城市的纷扰。这两句的意思是:为什么我今天把衣服穿这么干净,却还要离开繁华的京城来到这乡村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己不得不离城的无奈和对城市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至锁外》是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蔡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身处锁外(今陕西延安)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战争的忧虑。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高宗时期,公元113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南宋正处于金兵南侵的严重威胁之下,北方疆土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蔡襄在此时担任南宋朝廷的官员,奉命前往锁外地区巡视。他在旅途中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烈景象和人民的生活困境,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痛。同时,他对自己的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也愈发强烈。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蔡襄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的同情。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锁外的山川风光,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既展示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又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