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
十年梦不到丘壑,清坐喜看寒瘦姿。
玉立一峰森黛色,虬蟠九节漾风漪。
涓涓月露欲生处,漠漠溪云未散时。
却笑轻狂桃李眼,臞仙风韵不能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年来未曾梦见过山水风光,如今静坐欣赏这独特冷峻的风貌。
一座山峰傲然独立,如同绿色的宝石;一条曲折的溪流仿佛在风中轻轻荡漾。
山泉与月光共舞,溪水与云朵交织。嘲笑那些浅薄艳俗的目光吧,他们无法领略这份修仙般的韵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石菖蒲: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2. 刘应时:诗人,生卒年不详,明代官员。
3. 丘壑:丘陵和溪谷,这里指隐居之地。
4. 清坐:安静地坐着。
5. 寒瘦姿:形容石菖蒲瘦弱的姿态。
6. 玉立:形容石菖蒲直立生长的样子。
7. 森黛色:形容石菖蒲的颜色深绿而鲜明。
8. 虬蟠:形容石菖蒲弯曲生长的样子。
9. 九节:石菖蒲的九个分枝。
10. 漾风漪:风吹过水面产生的波纹。
11. 月露:指夜间的水汽。
12. 溪云:溪谷中的云雾。
13. 轻狂:轻薄狂妄。
14. 桃李眼:指容易看到表面现象的眼光。
15. 臞仙:仙人,此处指石菖蒲的高雅气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石菖蒲为题,表达了对山间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首联描绘了诗人对山林的向往,十年未曾实现的梦想却在看到石菖蒲时得以实现。颔联描绘了石菖蒲的形象,玉立的峰峦,盘根错节的枝节,都在微风中摇曳生姿。颈联则描绘了石菖蒲周围的景象,月露涓涓,溪云漠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尾联则以桃李花的轻狂反衬出石菖蒲的高洁雅致,表现了诗人对石菖蒲风韵的赞美。整首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菖蒲是南宋诗人刘应时的作品,该诗约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段时间,中国正处于宋元之交的动荡时期,战争频发,民众疾苦。
刘应时身处在这个时代,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息息相关。他青年时期曾担任福建路分司主管文字之职,但在政治斗争中被罢官,甚至一度下狱。此后他一直游离在官场之外,以诗明志。虽然生活困顿,但他始终保持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
这首《石菖蒲》正是他在艰苦岁月中的自我写照。石菖蒲是一种生长在山涧、岩石之间的植物,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品质赢得了刘应时的喜爱。在诗中,他以石菖蒲自喻,展现了其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也反映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