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三首 其三
雨湿茅茨暗,日长天气温。
心闲忘物累,足嬾出柴门。
风静收云脚,山高露月痕。
儿童展编简,灯火又黄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茅茨:茅屋,这里指代简陋的住所。
2.日长:白昼时间变长,通常指春夏季节。
3.心闲:心境悠闲,无纷扰之意。
4.忘物累:忘记物质的牵累,即超脱世俗纷扰。
5.足嬾:腿脚疲乏,意指懒散度日。
6.收云脚:形容天空中的云渐渐消失。
7.露月痕:露水滋润着月亮的痕迹,比喻月光洒在山上。
8.展编简:展开书籍,编简指古代竹简书籍。
9.灯火:灯光,这里指房间里的照明设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雨后的景色,以及诗人在此情境下的心境。“雨湿茅茨暗”和“日长天气温”两句,形象地展示了山中雨后的湿润与阳光普照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心闲忘物累,足嬾出柴门”,表现了诗人因为心情愉悦而忽略了外界纷扰的世俗琐事,心境平和,超脱物外。
“风静收云脚,山高露月痕”则描绘了山谷中宁静的夜晚,风停了,云朵散去,显露出明亮的月光,展现出一副静谧、安祥的画面。
最后两句“儿童展编简,灯火又黄昏”,勾勒出一个温馨的场景: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翻阅书卷,而外面的天色已经渐渐昏暗下来。这个场景体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和谐,同时也寓示着诗书传家的生活方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居三首 其三》为南宋诗人刘应时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晚期,正值金兵南侵、战乱频繁之际。刘应时生于南宋末年,历经官职数变,后担任绍兴府通判等地方官员,是一位关心民生疾苦、坚持抗金的文人。
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刘应时目睹了战火连天的现实,深感到国家危亡和个人命运的多舛。他借山水寄托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胜利的期盼和理想中的和平安宁的田园生活。这种感慨化作诗篇,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