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
春光淡心目,乘兴聊跻攀。
颇识造物意,长容我辈闲。
横拖拄杖去,笑折梅花还。
彼哉钟鼎乐,不在山林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风景让人心旷神怡,趁着兴致一起攀登吧。
我们相当了解大自然的用意,大自然一直包容我们的闲暇时光。
横拖着手杖走去,笑着摘下梅花归来。
那些富贵荣华的乐趣,并不存在于山林之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山行:指在山中行走或游览。
2. 刘应时:生卒年不详,字云之,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南宋文学家,与文天祥友善,以诗词见长。
3. 淡心目:使眼睛和心灵感到舒适宁静。
4. 乘兴:趁着兴致。
5. 跻攀:登山。
6. 造物意:大自然的意趣。
7. 我辈:我们这一代人。
8. 横拖拄杖去:形容轻松自在地漫步山林。
9. 笑折梅花还:指愉快地采摘梅花回家。
10. 彼哉钟鼎乐:那些贵族的享乐生活。
11. 钟鼎:古代贵族所用的器皿,此处代指贵族生活。
12. 不在于山林间:表示诗人认为山林中的快乐并非来自荣华富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里漫步山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享受悠闲生活的态度。首句“春光淡心目”写春天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为下文诗人决定踏青寻春作了铺垫。接着的“乘兴聊跻攀”表达出诗人因欣赏美景而激发出的兴致勃勃的心情,使得他愿意跋山涉水去探寻更多美好的风光。
在欣赏了大自然的美好之后,诗人领悟到造物主的匠心独运,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说:“颇识造物意,长容我辈闲。”这里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表现出超脱世俗纷扰、热爱自然、追求心灵宁静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的“横拖拄杖去,笑折梅花还”则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徜徉在山水之间的悠然自得。他手持拐杖随意前行,尽情欣赏沿途的风景,时而驻足品味梅花的幽香,反映出诗人愉悦的心境和对自由的向往。
最后一句“彼哉钟鼎乐,不在山林间”表达了诗人认为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繁华热闹的都市生活,而在于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那份宁静与恬淡。这样的观点不仅反映出诗人独特的审美观,也使整首诗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行》是明朝诗人刘应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在那个时候,正值明王朝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发展。刘应时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或许受到了一定的熏陶和影响,激发了他的才情和创作热情。
作为一位才子,刘应时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可谓命运多舛。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然而,这种人生经历并没有让他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在山行诗中,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到优美的诗句之中,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在《山行》一诗中,刘应时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思想观念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总的来说,《山行》一诗是在明朝中叶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孕育而成的,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素养,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