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平上人
比邻鸡犬寂无闻,烟际微风起夕曛。
肠断梅飘千树玉,眼寒麦浪一溪云。
拙于生计无如我,老矣情亲独有君。
伫立茅簷一搔首,扶春梦月与谁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邻近的家禽和狗都安静无声,夕阳的余晖在烟雾中吹起了微风。看到落下的梅花让人心碎,就像千树的玉树落叶;看到麦浪涌动让人眼前寒冷,就像一条溪流里翻涌的云彩。我在生活中并不擅长谋生,而年老时,我最亲近的就是你了。站在茅屋前挠着头,谁来分享这春日里做梦的时光呢?
去完善
释义
1. 平上人:指诗人朋友的道号,即平平先生。
2. 比邻鸡犬寂无闻:比邻,相邻;鸡犬,代指村落人家。这句表示村子里的生活非常平静,没有嘈杂的声音。
3. 烟际微风起夕曛:烟际,远处的地平线;夕曛,夕阳的余晖。这句描述了夕阳时分微风吹起的景象。
4. 肠断梅飘千树玉:肠断,形容悲伤的心情;梅飘,梅花飘落;千树玉,形容梅花的美。这句表达了看到梅花凋落的悲伤之情。
5. 眼寒麦浪一溪云:眼寒,视线所及的地方;麦浪,麦田随风起伏的景象;一溪云,形容云彩多而美丽。这句描绘了麦田中美丽的云彩景色。
6. 拙于生计无如我:拙于生计,不善于谋生;无如我,没有什么比我更不擅长谋生的了。这句话表示自己不善营生。
7. 老矣情亲独有君:老矣,年纪已大;情亲,感情深厚的朋友;独有君,只有你能理解我的心情。这句表示年迈时能够理解自己的情感的人只有朋友。
8. 伫立茅簷一搔首:伫立,长时间站立;茅簷,茅草屋檐;一搔首,用手抓头发,表示烦恼或思考的样子。这句描绘了诗人站在茅草屋檐下,双手托着下巴思考的样子。
9. 扶春梦月与谁分:扶春梦月,春天的月亮;与谁分,和谁分享。这句表示在春天的夜晚赏月,却找不到可以共同欣赏的人。
去完善
赏析
《酬平上人》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与友情的古诗。诗中“比邻鸡犬寂无闻”表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宁静,同时也暗含了与平上人的亲密友谊;“烟际微风起夕曛”则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黄昏景象。接下来两句“肠断梅飘千树玉,眼寒麦浪一溪云”通过对梅花和麦田的描述,展现了对四季更替的感慨。接下来的诗句则表达了诗人的生活困境以及对朋友的深深眷恋。最后一句“伫立茅簷一搔首,扶春梦月与谁分”以生动的画面描绘出了诗人在月光下思念朋友的心情,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高潮。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以及他在困境中的坚韧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酬平上人》是宋代诗人刘应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在当时的文人墨客眼中,佛法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信仰,因此,许多文人都与佛门结缘,其中不少还成为佛教徒,刘应时也是其中之一。他通过这首《酬平上人》表达了对佛学研究的热爱和对和平上人的敬仰。
在这个时代,由于受到五代十国时期战乱的影响,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社会风气也较为恶劣。然而,佛教的慈悲为怀和救苦救难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不少人寄希望于佛法来寻找内心的安宁和精神寄托。
刘应时作为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深刻体会到了战乱和世事无常带来的痛苦。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他走上了学佛的道路。在与和平上人交流的过程中,他被对方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所折服,从而创作了这首充满敬意的诗作。
总的来说,《酬平上人》是一首反映宋代动荡时期人们寻求心灵慰藉的诗篇,体现了刘应时对佛学的热衷以及对和平上人的深深敬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