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萱花

标题包含
萱花
碧玉长簪出短篱,枝头腥血耐炎晖。 北堂花在亲何在,几对薰风泪湿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刘应时,字德新,号梅溪,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他生于1145年,卒于1206年,享年61岁。 刘应时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刘子羽是南宋的名将,母亲胡氏则是一位贤良淑德的才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翠绿色的玉簪从矮篱笆中伸出,枝头上沾满鲜血却能在阳光中坚强生活。北堂的花朵在亲人离世之后独自盛开,它们面对微风轻轻吹拂时也会落泪沾湿衣裳。
去完善
释义
《萱花》:萱花即黄花菜,又称为母亲花,代表着母亲的慈爱。这首诗歌描绘了萱花的美丽与思亲之情。 1. 碧玉长簪:形容萱花绿叶丛生的特点,碧玉表示绿色,长簪意指细长的叶子。 2. 短篱:指低矮的竹篱笆,这里用来描述萱花的生长环境。 3. 枝头腥血:形象地描绘了萱花花瓣的颜色,血腥色是一种接近紫红色的颜色。 4. 炎晖:阳光,这里指的是阳光照射下的萱花。 5. 北堂花:北堂是指古代住宅的正房,这里借指母亲的居所。 6. 薰风:和暖的风,这里用以比喻母爱如和风一般温暖。 7. 泪湿衣:形象地描绘了思念亲人时的悲伤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萱花》刘应时这首诗歌描绘了萱花的美丽与生命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首句“碧玉长簪出短篱”形象地描绘了萱花的形状和生长环境,突出了其自然的美丽。第二句“枝头腥血耐炎晖”则表现了萱花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在炎热的阳光下,也能坚韧地生存。 第三句“北堂花在亲何在”表达了诗人对于母亲的思念之情。在古代中国,萱花被认为是母亲之花,所以这里的“北堂花”指的是萱花。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萱花虽然美丽,但是母亲的身影在哪里呢?这里透露出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几对薰风泪湿衣”是诗人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即使有风吹过,带来阵阵花香,也无法驱散诗人的思念之情,反而让他的泪水沾湿了衣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萱花》是宋代诗人刘应时的作品。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的宋代,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文化艺术方面,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和传世之作。 刘应时作为宋代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广泛流传。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这使他深感壮志未酬的痛苦。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反而更加努力地创作诗歌,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萱花》这首诗中,刘应时通过描绘萱花的美丽形象,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既展现了刘应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态度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