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
花残叶密过芳春,江北江南烟水昏。
何处飞来恼归客,小窗梦破正消魂。
月明声在溪桥侧,雨后人行绿树村。
啼得崔郎肠欲断,桃花颜色怅何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花草凋零,叶子茂密,春天已过;江北江南一带烟雾弥漫,水光一片昏暗。
从哪里飞来了让游子烦恼的鸟?小窗边的梦境被打碎,真是让人黯然神伤。
月光下,溪水旁的小桥边传来阵阵鸟鸣;雨停后,人们行走在绿树丛生的村庄里。
那鸟叫声让崔郎肝肠寸断,桃花的色彩也显得哀伤。
去完善
释义
1. 杜宇:杜鹃鸟的别称。
2. 刘应时:古代文人,生平事迹不详。
3. 花残叶密:形容春天的景象。
4. 江北江南:泛指长江沿岸的地区。
5. 烟水昏:形容烟雾弥漫的水乡风光。
6. 恼归客:让归客感到烦恼。
7. 小窗梦破:小窗被打破梦境。
8.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或悲伤的状态。
9. 月明声在溪桥侧:月明时分,杜鹃鸟的叫声在溪桥旁响起。
10. 人行绿树村:人们在绿树环绕的小村庄中行走。
11. 崔郎:指唐代诗人崔护,他曾有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2. 肠欲断:形容悲痛到极点。
13. 桃花颜色:指女子的美貌。
14. 怅何存:惆怅之情无法忘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鹃鸟(别名杜宇)的叫声给诗人带来的感受。首联写春天的景象,“花残叶密过芳春”体现了春天即将结束的意境,为后文诗人的哀愁之情铺垫;颔联写杜鹃鸟的叫声让诗人心情烦闷,消解了回家的兴奋;颈联分别描绘了月夜和雨后的景色,表达诗人因思念家乡而难掩忧伤;尾联以崔护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收尾,进一步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全诗节奏感强,情景交融,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杜宇》刘应时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末年。在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民间疾苦丛生。诗人刘应时在此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描绘杜鹃鸟(杜宇)的古诗,以表达他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关切。
刘应时在当时的文人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众多文人的推崇。然而,在明末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他的才华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反而因为直言敢谏而屡遭排挤。这使得他在创作《杜宇》时,既感慨于国家的衰败,又痛惜自己的怀才不遇。
此外,明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边疆战事接连发生。这些时代背景使得诗人刘应时在创作《杜宇》时,更加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他通过描绘杜鹃鸟的哀鸣,寓意国家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