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晴
帘幙低垂清昼长,弄晴梅柳拂邻墙。
春光泼眼何明媚,幽鸟窥人自发扬。
觅句忍饥贫亦乐,钞书得味老何伤。
舍南舍北无人到,闭合时焚一炷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阳光透过低垂的窗帘照进房间,清新的白日显得特别漫长。在晴天的午后,柳树和梅花轻拂着邻近的墙壁。春天的景色如此明媚,让人眼前一亮。静谧的小鸟从窗外窥探进来,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寻找佳句的过程中,即使忍受饥饿也是一种快乐;在抄写书中精华的过程中,即使年老也不会感到忧伤。这所房子南北两侧很少有人到访,每次关门时都会点燃一炷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帘幕:即窗帘。古代建筑结构中的隔断装饰,用于房间的遮阳或挡风。
2. 清昼长:指白天的时光漫长且晴朗。
3. 弄晴:玩弄晴天,意指风和日丽的好天气。
4. 梅柳:梅树和柳树,此处寓意春天的景象。
5. 幽鸟:形容幽静地方的鸟类。
6. 窥人:观察人类活动。
7. 发扬:展示风采。
8. 觅句:寻找诗句,作诗。
9. 忍饥:忍受饥饿,形容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创作。
10. 贫亦乐:贫困但心中快乐。
11. 钞书:抄写书籍。
12. 得味: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13. 老何伤:老年并不感到忧伤。
14. 舍南舍北:自己居住地方的前前后后。
15. 无人到:没有人到访。
16. 闭合:关闭门窗。
17. 一炷香:点燃一根香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晴天的美好景色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首联通过“帘幙低垂”和“清昼长”两个意象展现出春天的宁静与惬意,而“弄晴梅柳拂邻墙”则进一步渲染出春光的绚烂和生机盎然。颔联以“春光泼眼何明媚”表达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通过“幽鸟窥人自发扬”的生动描绘展示出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诗人笔锋一转,描述自己投身于文学创作的甘苦,即使生活清苦,但寻觅佳句时的快乐也使诗人感到满足;尽管年老力衰,但研读诗书仍让诗人乐在其中。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体现了诗人的坚韧品质和高尚情操。
尾联诗人以闭门焚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隐逸之志。全诗展现了诗人热爱自然、潜心学问的人生态度,以及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隐逸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晴》是南宋诗人刘应时的一首描绘春天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公元1250年左右。
在刘应时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末年的战乱时期。金兵南侵,家国破碎,民生疾苦,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在这种背景下,刘应时的诗歌充满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乱的不满。他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此外,刘应时的诗中还体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通过观察春天的变化,感悟到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永恒。这种对生命哲理的领悟,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