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有感
躬耕谷口未为贫,安得生涯似子真。
平日固知穷有鬼,年来更觉老欺人。
短檠颇怯蝇头字,蠹简时揩鼠迹尘。
儿女岂知黄卷乐,苦嫌无补废精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躬耕谷口:指在谷口从事农耕,谷口是古代地名,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部。
未为贫:不算是贫困。
安得生涯似子真: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像子真那样安逸自在。子真是古代隐者的代表人物之一。
平日前知穷有鬼:平时就了解贫穷有一种令人苦恼的魔力。
年来更觉老欺人:近年来更觉得老年时光过得太快,时间流逝让人感叹。
短檠:古时候的油灯。
颇怯蝇头字:对写小字感到吃力。
蠹简:被虫蛀过的书简,这里指破旧的书。
时揩鼠迹尘:不时地擦拭书架上的灰尘。
儿女岂知黄卷乐:孩子们怎么会懂得读书的快乐呢?
苦嫌无补废精神:痛苦的是浪费了许多精力却没有任何收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夜坐有感”,其情感显得有些沉重。诗人以躬耕谷口的形象开篇,暗喻自己并未陷入贫困的境地,但紧接着就提到子真的生活,看似安逸的生活却隐藏着深深的担忧。颔联中,诗人对于贫穷有着深刻的认知,而衰老也似乎在对他的生命进行蚕食。接下来的两联,诗人在描述自己生活的场景,尽管物质匮乏,但他仍然坚持读书。尾联表达的是儿女们无法理解这种读书的快乐,只觉得这是一种浪费精神的苦差事。全诗读起来就像一首倾诉人生的哀歌,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惆怅,又表现了他对于书籍的热爱和不屈的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坐有感》是南宋诗人刘应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诗人在这一特殊时期感慨万分,通过对夜色、月光、风声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当时,刘应时正值壮年,他在官场中沉浮多年,深知国家的腐败与弊端。虽然他曾担任过太守等职,但由于直言不讳地揭露时弊,多次受到排挤和贬谪。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民请命,关心国家命运。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刘应时写下了这首《夜坐有感》。诗人以月如霜、风声阵阵等自然景象,巧妙地传达了当时的时代氛围以及个人的处境和心境。在诗歌中,他不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还体现了诗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