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亸吟鞭,欹醉帽。
行尽关山古道。
霜满地,水平田。
雁儿声在天。
北沙门,南浦岸。
望得眼穿肠断。
桐树巷,梦云楼。
玉儿应也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缓扬马鞭轻吟唱,微醺歪戴酒醉帽。
跋涉万里古关山,走过曲径通幽道。
寒霜覆满阡陌地,水波平铺田野间。
天边传来雁鸣声,划破长空入云霄。
北方烽火狼烟处,南方渡口水岸边。
遥望彼岸欲穿目,心痛如绞肠寸断。
忆起桐树葱郁巷,梦中云端楼宇间。
猜想玉人应亦愁,彼此天涯共寂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亸吟鞭:亸,下垂;吟鞭,指诗人在马背上边行边吟唱时的鞭子。
2. 欹醉帽:欹,倾斜;醉帽,喝醉了酒歪戴的帽子。
3. 关山:这里泛指各处的山脉关口。
4. 古道:古代的马路或大路。
5. 霜满地:形容秋天早晨地上布满白霜的景象。
6. 水平田:指水满溢在田野间。
7. 雁儿:代指大雁。
8. 北沙门:指北方的城门。
9. 南浦岸:指南方的河岸。
10. 望得眼穿肠断:形容盼望已久,终于见到时喜出望外的情景。
11. 桐树巷:泛指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
12. 梦云楼:梦中曾到过的楼。
13. 玉儿:对心爱女子的昵称。
去完善
赏析
《更漏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画面,作者通过吟鞭、醉帽、关山古道、霜满地、水平田等意象表达了旅途的艰辛与寂寥。接着,通过对“雁儿声在天”的描述,展示了天空中孤雁的哀鸣,进一步突显了环境的凄清和孤独感。下阙则转向地点的变化,从北沙门的苍凉到南浦岸的离情,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思念之情。此外,“望得眼穿肠断”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翘首以盼、肝肠寸断的心绪。最后,通过“桐树巷,梦云楼”以及“玉儿应也愁”的渲染,揭示了这所有情感的寄托所在,传达了无尽的思念之情。整首词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堪称一首抒写离愁别绪的优秀作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更漏子》是南宋词人石孝友的一首描绘离别之苦的词作。此词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1194年),正值南宋中期,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战乱不断,民生疾苦深重的时代。
石孝友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家境优裕,但他后来家道中落,不得不离乡背井,四处奔波,尝尽世态炎凉。在漫长的游历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见证了许多悲欢离合的世事。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人世间的苦难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在绍熙年间,石孝友与友人分别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更漏子》。词中以“天涯地角”、“凄恻”等词语描述了离别之痛,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重逢的期待。这首词充分体现了石孝友的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使得这首词成为了南宋离别主题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