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秀才归建安
昔闻武夷士,皆是帝曾孙。
李君即其人,命舛道常存。
爱子已折桂,华组耀闺门。
吾身可拂衣,彩服归丘园。
捧觞庆北堂,其乐不可言。
清溪环幽居,远岫横前轩。
弹琴咏招隠,芳意飘若兰。
老夫无此分,何必矜弹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听说武夷山的人士都是皇帝的曾孙。 李君就是这样的人物,虽然命运曲折,但始终坚守信念。他的儿子已经取得成就,让整个家庭为之骄傲。我愿意放下一切,回到家乡,享受美好的田园生活。 在北堂举行庆贺宴,这种快乐无法用言语形容。我们的住处四周环绕着清澈的溪流,远处的山峦横亘在门前。一边弹琴,一边吟咏招隐诗,这样的时光就像兰花一样令人陶醉。 老夫没有这样的福气,又何必自怜白发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建安:古县名,位于今福建建瓯市一带。
2. 武夷士:指武夷山地区的人才。
3. 帝曾孙:皇帝的远亲。这里可能指的是唐代皇室后裔。
4. 李君:此处指代李秀才。
5. 命舛(chuǎn):命运不顺。
6. 华组:华丽的服饰,这里借指科举及第的荣耀。
7. 折桂:科举及第的雅称。
8. 北堂:古代家庭中的重要建筑,常用于举行家宴。
9. 清溪、幽居:描绘清幽的生活环境。
10. 远岫(xiù):远处的山峰。
11. 招隠:引申为隐逸之士。
12. 老夫:作者自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友人李秀才顺利考取功名并返回故乡安享天伦之乐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美好人生的祝愿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首联用帝曾孙的形象比喻李君的优秀品质,颔联则通过对比李君命运的曲折和品德的高尚,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之情。接下来的几联详细描述了李君的家庭美满、生活幸福,以及诗人自己对于此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同时也表露了自己没有这种福分的无奈。最后,以景色描写收尾,呈现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田园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李秀才归建安》是五代时期南唐文学家、大臣徐铉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40年左右,正值南唐与后周分治时期的末期,南唐国势逐渐衰落。
徐铉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曾受到南唐元宗的器重,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重要职务,为朝廷效力。然而,随着南唐国势的衰退,他的地位也受到了影响,曾一度被贬谪到地方任职。这一时期,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度过了这段艰难岁月。
在徐铉创作这首诗的时期,南唐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战乱频发。后周与南唐之间多次发生战争,使得南唐百姓流离失所,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徐铉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命运,试图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因此,在这首《送李秀才归建安》中,徐铉以送别为契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借送别之景抒发了对战乱中的民众命运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