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闻稻有成

标题包含
闻稻有成
庭柯不摇绿蔽空,西风未回尚南风。 香稻既收八月白,晚花能开百日红。 安排物色慰年暮,流落天涯嗟路穷。 炎江热石那可触,少待征帆驾归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晁公溯(1054-1126),字子西,号嵩山居士,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晁公溯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庭院中的树没有摇摆,绿叶遮住了天空,西风还没有回来,而南风依然吹着。 八月的白米已经收割完毕,晚花开得正艳,能持续一百天。 这样的景色让人感受到慰藉,仿佛在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年末。然而身处天涯,感叹道路崎岖艰难。 火热的江边和烫手的石头无法触碰,稍等片刻,等待征帆归来,犹如大雁飞翔一样自在。
去完善
释义
1. 庭柯:庭院中的树木。 2. 西风:指秋风。 3. 南风:指南方吹来的风,这里指夏天持续的风。 4. 香稻:优质的水稻。 5. 八月白:对八月成熟的水稻的称呼。 6. 晚花:指秋季开花的植物。 7. 百日红:花期长达百日的花卉。 8. 年暮:晚年。 9. 流落:漂泊无定。 10. 天涯:天边,形容极远的地方。 11. 嗟:叹息。 12. 路穷:道路走到尽头,喻困境。 13. 炎江:炎热的江河,这里是形容江南地区的炎热气候。 14. 热石:被阳光照射发热的石头。 15. 触:接触。 16. 征帆:远行的船。 17. 驾归鸿:借用大雁南飞的场景比喻自己回归故乡的渴望。
去完善
赏析
《闻稻有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眼中的丰收景象和人生感慨。诗的开头以“庭柯不摇绿蔽空”的庭院景致开篇,展现了秋日的宁静与萧瑟。紧接着,诗人通过“西风未回尚南风”的描述,传达了季节交替、时光流逝的意境。接下来的两句“香稻既收八月白,晚花能开百日红”,则用具体的意象——八月成熟的白色香稻和百日盛开的红花,形象地表现了丰收的景象和生命力的旺盛。 中间两联是诗人的自我慰藉之词。“安排物色慰年暮”表示诗人借由欣赏自然景色来度过晚年;“流落天涯嗟路穷”则表达了诗人在岁月流转中感到自己的境遇困厄。最后两句“炎江热石那可触,少待征帆驾归鸿”,虽然字面意义是描述炎江的热石难以触摸,但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天涯飘零命运的无奈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稻有成》是南宋诗人晁公溯创作的一首描绘丰收景象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9年,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一年里,陆游、辛弃疾等文人骚客仍在不遗余力地提倡恢复中原、抗击外侵的思想。由于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人民生活困苦,粮食短缺问题突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晁公溯对农耕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认识,认为只有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需求。 当时,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较好,特别是水稻种植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晁公溯在诗中对稻田的丰收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富饶、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他通过对稻田的观察,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辛勤劳作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