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次友人韵
天公岂是出新奇,涨潦茫茫秋暮时。
牵浪何曾传雨信,回南不用掣风旗。
拍浮瓮盎鸣相属,颠倒篱墙去若驰。
数日羲和尚羞澁,嫩黄晴影浸清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并非为了新奇而变换,而是在秋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变得迷茫和涨潮。波浪没有传递下雨的信息,南风不用挥动风旗也能回来。波涛拍打着漂浮的水缸发出共鸣的声音,河流在倾倒的篱笆间飞速流淌。太阳连续多日显得害羞和迟钝,清新的黄色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去完善
释义
1. 大水:指严重的洪水或泛滥的水流。
2. 次友人韵:这里的"次"是指按照某种样式或风格创作,"友人韵"是指出自朋友的诗作,这里指的是这首诗是按照朋友的作品的韵律来创作的。
3. 新奇:新的创意或奇特的想法。
4. 涨潦:水位上升导致的水淹现象。
5. 牵浪:牵扯浪花,指水的波动。
6. 何曾:表否定,相当于“未曾”。
7. 雨信:即下雨的信息。
8. 回南:南风,这里用来形容风吹来的方向。
9. 掣风旗:挥舞旗帜以引导风向。
10. 拍浮:拍打漂浮在水面的物体。
11. 瓮盎:古代一种大腹小口的盛酒器。
12. 鸣相属:形容瓮盎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
13. 颠倒:翻倒。
14. 篱墙:用竹子或木条编成的围墙。
15. 若驰:如同奔跑一般。
16. 数日:数天时间。
17. 羲和:神话中的太阳神,这里代指阳光。
18. 羞澁:害羞,这里指阳光收敛。
19. 嫩黄:淡黄色。
20. 晴影:晴朗的天空。
21. 浸:渗入。
22. 清漪:清澈的水波。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戴栩的《大水次友人韵》中,诗人描绘了秋天洪水泛滥的景象。首先,他用“涨潦茫茫秋暮时”形容洪水的壮观和秋天的肃杀气氛。接着,他提到“牵浪何曾传雨信,回南不用掣风旗”,表达出风雨交加时的紧张气氛。然后,通过“拍浮瓮盎鸣相属,颠倒篱墙去若驰”形象地展现了洪水的冲击力以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破坏。最后,“数日羲和尚羞澀,嫩黄晴影浸清漪”则透露出大雨过后的宁静和自然之美。全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表现了洪水肆虐的震撼力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水次友人韵》是明代诗人戴栩的一首描绘洪水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弘治年间,也就是公元1488年至1505年之间。在这个时期,戴栩在宦海中沉浮,历经磨难。他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等职位,但由于直言敢谏,多次受到排挤和贬谪。
在戴栩生活的时代,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弘治皇帝朱祐樘在位时,尽管国家政治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苦。特别是洪水灾害,给百姓带来极大的苦难。在这首诗中,戴栩通过对洪水的描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