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谣 任契丹
任契丹,太行为家千叠山。
此山阻绝天下脊,中有义旅蛟蛇蟠。
任君本是良家子,身长七尺风姿伟。
心怀忠义欲擒胡,誓与群豪揭竿起。
时从数骑出郊坰,所向万人皆披靡。
不驱丁口不攫金,只取糇粮事储偫。
道遮天使夺牌归,佩牌夜易人不知。
往来燕赵数百里,徒手不假寸铁持。
夜半相逢沃州北,问知南使宁相阨。
倡言我辈抱雄图,郎主打围曾狙击。
时来左袒奋臂呼,十万儿郎一朝得。
劝君努力雪国雠,为我斩取单于头。
功成好爵皆君有,金印垂腰大如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在遥远的古代,契丹地区有一座大山,名为太行。这座山脉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止着外敌的入侵。在这座山里,有一群英勇的义军,如同蛟龙盘踞于此。他们的首领任君,出身于一个勤劳善良的家族,身材高大魁梧,气度非凡。他胸怀忠诚和正义,决心击败敌人,带领众英雄起义。
任君时常带着几名亲信骑马来到郊外,所到之处,万众敬仰。他们从不欺压百姓,也不抢夺财物,只是寻找粮食储存。有一次,朝廷的使者前来,试图夺走他们的牌子。但他们在夜晚成功地换了牌子,无人察觉。
他们往返于燕赵之地数百里,赤手空拳,不借助任何武器。有一天晚上,他们在沃州以北遇到了一个人,得知南方的使者并未遇到阻碍。于是他们鼓起勇气,向世人宣称他们怀有远大的抱负,曾经成功狙击过敌方的主将。时机到来时,他们勇敢地挺身而出,十万大军终于获得了解放。
他们鼓励彼此努力为国家雪耻,为他们斩杀敌军的首领。等到战争胜利后,他们将获得丰厚的奖赏,包括那象征荣誉的金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中原:指中国中部地区,此处借指汉族地区的民众。
2. 任契丹:指北宋时期西夏国的将领任得敬,他曾试图投靠契丹篡夺北宋政权,后被北宋消灭。
3. 太行: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之间的一座山脉,自古以来是军事要塞。
4. 为家:以……为家,此处意为住在太行山区。
5. 千叠山:形容山脉重叠,地势险要。
6. 此山阻绝天下脊:这里以太行山作为天下的脊梁,意味着这里是阻断南北交通的要地。
7. 义旅:正义之师,此处指抗击契丹的军队。
8. 蛟蛇蟠:像蛟龙一样盘踞在山中,比喻军队的勇猛顽强。
9. 良家子:出身于清白家庭的男子,此处指任得敬。
10. 七尺:古代常用“七尺”来形容成年男子的身高,此处形容任得敬身材高大。
11. 风姿伟:形容风度翩翩,形象英俊。
12. 心怀忠义欲擒胡:意为自己心怀忠诚和正义,准备捉拿胡人(此处指契丹)。
13. 揭竿起:起义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任得敬带领军队反抗契丹。
14. 时从数骑出郊坰:时常带着几个骑兵在郊区巡逻。
15. 所向万人皆披靡:形容他的军队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16. 不驱丁口不攫金:不强迫百姓为他效力,也不抢夺财物。
17. 只取糇粮事储偫:只是向百姓征收粮食以备军用。
18. 道遮天使夺牌归:在路上遇到了天使使者,将牌子夺了回来。
19. 佩牌夜易人不知:夜里换牌子没有人知道。
20. 燕赵:古代的燕国和赵国,分别在今天的北京和河北一带。
21. 徒手不假寸铁持:不用武器就能打败敌人。
22. 夜半相逢沃州北:半夜在沃州北边相遇。
23. 倡言:倡导自己的主张。
24. 我辈抱雄图:我们这群人有伟大的抱负。
25. 郎主:指西夏国的首领。
26. 打围:打猎,这里指捕捉敌人的意思。
27. 狙击:暗中阻击。
28. 时来左袒奋臂呼:时候到了就挺身而出,振臂高呼。
29. 十万儿郎一朝得:形容士兵数量众多。
30. 雪国雠:洗雪国家的仇恨。
31. 金印垂腰大如斗:形容官职显赫,金印挂在腰间如同斗一般大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中原民谣·任契丹》是周麟之的作品,它以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原民间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诗中的主人公任君是一个忠诚勇敢、武艺高强的英雄,他的形象代表了民间力量对于抗敌卫国的决心和行动。
诗的开篇点明了任君所在的地域——太行山脉,一个具有地理和政治象征意义的地点。接下来描述了任君的英勇和武艺:“心怀忠义欲擒胡,誓与群豪揭竿起”,表现了他坚定的抗击外侮的信念;而“时从数骑出郊坰,所向万人皆披靡”则生动描绘了他的英勇气概。
诗的中间部分,描述了任君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能在战争中取敌所需而不掠夺百姓财产,表现出一种良好的军事道德。同时,诗人通过“道遮天使夺牌归,佩牌夜易人不知”两句表现出任君行事机智果断的特点。
接下来的部分,通过任君与南使相遇的故事,表现了民间对抗敌卫国的热情和期待。同时,这也是一种政治宣言,表明民间的力量已经团结起来,随时准备投入到抗击外侮的战斗中去。
在诗歌的最后部分,诗人表达了对于任君的期望和祝愿,希望他能成功完成抗击外侮的任务,为自己和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并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诗充分展现了民间抗击外侮的热情和力量,以及对于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期盼,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周麟之的《中原民谣 任契丹》创作于北宋末年。这一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北方少数民族契丹不断侵扰宋国边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诗人以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中原百姓的深深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怒。
诗人周麟之生平颇富戏剧性。他原本是一位地方官员,因直言敢谏被贬为庶民。但他并未因此沉沦,反而更加关心民间疾苦。他以诗歌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针砭时弊,以期唤醒民众的觉醒。
《中原民谣 任契丹》正是周麟之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中原百姓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对统治者冷漠无能的控诉,展现了那个时代民众的心声。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