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通甫
归途渺渺迫年华,回马如飞不用挝。
遥指荒村沽竹叶,独行残月看梅花。
不嫌问路征夫冷,颇讶迎门穉子哗。
为报江边羁客道,投林莫作后栖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归途漫长又匆匆,回首疾驰马蹄轻。
遥望村庄待酒绿,月下独行赏寒梅。
不畏寻路人冷漠,却惊孩童笑语喧。
转告江边羁旅者,入林勿做后居鸦。
去完善
释义
1. "归途渺渺":这里表示诗人离家返乡的路途漫长且遥远。
2. "年华":时间;青春。诗句中表达诗人随着年龄增长渴望回到家乡的心情。
3. "回马如飞":骑马急速返回。
4. "挝":一种敲打乐器,这里是夸张手法,描述马儿跑得飞快,好像都不需要人来驾驭一样。
5. "遥指荒村":指远处一个荒废的村庄。
6. "竹叶":古代的酒名,“竹叶青”,是一种淡黄色的酒。这里可能是借用代指诗人所需要的酒水。
7. "独行":独自行动。
8. "残月":农历月初或月末的月亮,因为形状不完全像满月所以被称为"残月"。
9. "稚子":儿童;小孩子。
10. "哗":喧哗;吵闹。这里形容孩童们见到陌生人时的兴奋和喧闹。
11. "江边羁客":指那些长期漂泊在外,靠江边的旅人。
12. "投林莫作后栖鸦":这句诗意味着,选择栖息的地方时,不要落在别人的后面,比喻要抓住机会、勇往直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别通甫》是宋朝诗人方一夔的作品,诗中表达了作者离别友人、回归故乡的心情和途中所见所闻。全诗以“归途”为主线,从离家、路遇、到达等场景展开,展现了作者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下面是对每句诗词的赏析:
1. “归途渺渺迫年华”:首句点明了诗的主题——归途,同时也传达了时间的紧迫感。这句通过“渺渺”和“迫”两个词,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遥远的路途中。
2. “回马如飞不用挝”:第二句描述了作者在路途中的情形。“回马”表现了作者驰骋的状态,而“如飞不用挝”则展示了他的洒脱与豪放。同时,这一句还暗示了作者即将与友人分别,以及他对友情的珍视。
3. “遥指荒村沽竹叶”:第三句描绘了沿途的景象。“遥指荒村”表达出作者的视野逐渐开阔,而“沽竹叶”则揭示了他将在此地稍作停留,品尝美酒。此处也寓含着作者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
4. “独行残月看梅花”:第四句继续展现旅途中的景象。“独行”展示出作者的孤独感,而“残月”和“梅花”则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然而,这并没有削弱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反而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
5. “不嫌问路征夫冷,颇讶迎门穉子哗”:第五、六句叙述了作者与路人和村童的互动。“不嫌问路征夫冷”表现出作者的亲切与友善,而“颇讶迎门穉子哗”则揭示了他在村民家中的快乐氛围。这些细节让整首诗更具有生活气息。
6. “为报江边羁客道,投林莫作后栖鸦”:最后两句,作者以劝诫的口吻告诉那些与他境遇相似的人,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要害怕困难和挫折。这句诗充满了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别通甫》是南宋诗人方一夔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80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北宋交替之际,社会动荡不安。
方一夔,字景之,号独步老人,出生于浙江永康。他年轻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反对和议而被罢免。后来,他在乡间教书,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诗歌多反映民间疾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首诗中,方一夔表达了对友人通甫的深情厚谊。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二人之间的友谊。同时,他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通过描写离别的场景,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