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百丈峰二首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上登上百丈高峰,远望那通往燕支的路。古代汉朝的堡垒在天空下显得古老而静穆,胡天的天空明净如洗。
回想当年的霍将军,曾在这里连年征战。然而,尽管付出了无数努力,却始终无法彻底击败匈奴,战败的士兵只能寄身寒山,生死由天。
眼前只有那高飞的鸿雁,令人想起过去的岁月和无尽的遗憾。
曾经,晋武帝轻视后事,导致惠皇晚年昏庸无能。最终,豺狼之辈堵塞了瀍洛之水,胡羯之争动摇了国家的根基。四海之内如同鼎沸,五原之地也无法保持尊严。如今,白庭路上,仍然可以看见青阳门的痕迹。
早市和市集上的繁华已经不再重要,君臣们只能像草木一样随风飘摇。

去完善
释义
1. 百丈峰:位于今中国湖南省,地势险要,是古代军事重地。
2. 燕支道:燕支是中国古代的边镇之一,地近今甘肃省敦煌市。这里是汉朝与匈奴的交界地带。
3. 汉垒:汉朝的军营或防御工事。
4. 青冥:指天空,也形容地方高远。
5. 胡天:指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地区。
6. 扫:明亮、洁白。
7. 霍将军:指西汉名将霍去病,他曾出征匈奴。
8.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9. 寒山:这里指燕支附近的寒冷山区。
10. 草草:轻易,马虎。
11. 鸿雁:一种大型水鸟,能传递书信,这里象征消息或情报。
12. 晋武:指西晋武帝司马炎。
13. 惠皇:指东晋惠帝司马衷,他在位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14. 豺狼:比喻恶人和奸邪之徒。
15. 瀍洛:瀍水和洛水,均流经古洛阳,这里指代洛阳及周边地区。
16. 胡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
17. 五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附近,古代与匈奴接壤的地区。
18. 白庭路:指通往皇宫的道路。
19. 青阳门:可能指的是汉代长安城的青阳门,这里象征朝廷。
20. 朝市:朝廷和市集,这里泛指政治中心。
21. 君臣:君主和臣子,这里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和百姓。
22. 草根:草根阶层,这里指普通民众。

去完善
赏析
《登百丈峰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两首古诗,分别展示了汉代、晋代两个时期的历史画面。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忧虑。这两首诗都以雄伟的气概和深沉的忧虑为基础,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历史观念和政治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百丈峰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创作的组诗作品。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前夕,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首诗中,高适通过对百丈峰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首先,我们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来看。唐玄宗天宝年间,正处于唐朝的鼎盛时期,然而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这时候的高适,已经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人,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从作者的人生际遇来看。高适在当时虽然有着丰富的文学才华,但在政治道路上却屡屡受挫。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不满。他在诗中写道:“独登百尺楼,俯览群山小。”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现实中个人境遇的感慨。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唐玄宗天宝年间,虽然国力强盛,但官场腐朽,人民生活困苦。高适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对这些问题深感忧虑。他在诗中表达了希望改革现实、实现理想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