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雪窦游志

标题包含
雪窦游志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癸巳年春季,我游览了甬东地区,听说雪窦山的景色最为优美,于是决定前去观赏。 二十四日,从石湖乘船出发,经过二十五里到达北曳堰,然后沿江行驶。江河蜿蜒曲折,最后到达江口。转到西边,一座大桥横跨溪流之上,上面覆盖着房屋。从桥下进入溪流,经过多次转折才到达泉口。所有的船只来来往往,上下湖面,片刻之间就能行驶数十里。如果不在合适的时候,就需要用人力来拉拽,那样既辛苦又缓慢。 最初,大溪沿着山脉流转,深邃的山谷中有“仙人洞”和“金鸡洞”。据传,“金鸡洞”是通过开凿石头劈开大山而成的,有一天金鸡飞走,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水流变得愈加缓慢,船只无法前行,于是步行了六七里,来到了药师寺。寺庙背靠紫芝山,僧人们喜欢读书,不像城市的寺庙一样。过了两天,我们顺着小溪行走,逐渐向山的左侧出来。涉水而过,四周环绕着群山,远远望去,一条白蛇蜿蜒而下,似乎是要奔赴大壑,这其实是山涧的水流。农田里的桑苗和田垄相互连接,农家的房屋隐藏在竹林之中,有的孩子在砍柴,有的在放牧,他们互相追逐嬉戏,仿佛行走在画卷之中。想要询问地名,但是当地的农民朴实而不善言辞,有时候回答得含糊其辞,有时候对问题不予回应,大概十个问题只能得到两三个答案。 后来我们过了大溪,河上架设着木头作为桥梁,从头到尾紧紧相连,宽度大约三尺,长度约有二百步,只有当地的人能够快速通过。接下来我们到了溪口市,大房子大多已经废弃,偶尔能听到诵读的声音从廊庑传出,听了很久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书,大概是所谓的《兔园册》吧。 随着地势逐渐升高,我们走上了林地边缘的小路,小路越来越陡峭,向下俯瞰,松树就在脚下。花粉随风而起,形成黄色的尘土,落在衣服和衣襟上难以清除,其他的香味都没有这般清新。 翻过两座山岭,首先看到一个当道的亭子,上面油漆写着“雪窦山”。山势幽深的地方,抬头看到天空,非常狭窄,就像在陷阱里一般。突然走出树林,豁然开朗,一瞬间就能看到一百里的景色。接下来的亭子叫做“隐秀”,隐藏在万棵杉树之间,溪水的声音绕过亭子的基址流出山外。再往前的亭子叫“寒华”,有许多题词,来不及细看。相对几步的距离有一个“漱玉亭”,亭子下有清泉流出,虽然泉眼很小,但可以汲取,喝起来口感甘甜。接着是大亭子,正对道路,道路在这里分成了两条。上面有先朝皇帝的亲笔题词“应梦名山”,下面是石刻,据说这是昭陵皇帝梦游的仙境,他下令绘制天下的名山呈上,这里就是其中之一。向左拐入松树林中的小路,可以直达雪窦寺,向右拐也能到达,途中有一座桥和亭子,叫做“锦镜”,亭子下面是一个圆形池塘,直径大约有十丈,环抱着海棠花,花开时节,倒影映射在水边,绚烂如画,因此得名。走过亭子,沿着小路也能到达雪窦寺,但路线更为曲折。 雪窦寺的主持僧人为少野,擅长写诗,他拿出酒和食物招待客人,大家一起谈论钱塘的旧友。请我留下来过夜,但我考虑到第二天可能下雨,就没有留下。 从雪窦寺右侧出发,登上千丈岩,瀑布从锦镜流出来,倾泻在悬崖下的潭水中,深得无法测量。站在悬崖上,伸手抓住树木往下看,几乎令人头晕目眩。瀑布开始像粗大的白线,碰到悬崖的岩石,水花四溅,犹如急下的雪花,因此在其上方建有飞雪亭。在亭子上休息,不时感到微醺,谈论玄学,感觉话到嘴边就要脱口而出,但没有足够的人可以一起谈论。坐在那里想念平日的友人,心情惆怅了很久。 雪窦寺前面的秧田十分广阔,被山林环绕,与平地无异。但是从侧面看,下面的村落相距已有数百丈;向上看,山上的峰峦更高。接下来是妙高台,危石突兀在悬崖边,俯瞰山下,无法看到来时的路。四处观看周围的群山,有的呈现出深蓝色,有的呈现青色,有的像是帽子,有的像是在游泳或者蹲踞的野兽,形态各异。远处的山峰,晴天的岚气飘浮在上空,如同美人的光彩四溢,虽然没有刻意展示,却自然地打动了人心。总的来说,登高望远,最好的景致莫过于此。 当地人告诉我,还有小雪窦、板锡寺和四明洞天等地方没有去。我已经兴致全无,没有力气再去攀登了。
去完善
释义
1. 石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部,湖面宽广,景色秀丽。 2. 北曳堰:位于江源县西北部,为古代水利设施,用于阻挡江水。 3. 江行九折:指江水曲折前行。 4. 泉口:泉水涌出的地方。 5. 顷刻:很短的时间。 6. 劳而缓焉:形容劳作辛苦且进度缓慢。 7. 大溪薄山转:大溪流经山体转弯处。 8. 岩壑深窈:山岩山谷深邃幽静。 9. 紫芝山:位于宁波市东南部,因山中盛产紫芝而得名。 10. 药师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始建于唐朝,是佛教四大名刹之一。 11. 越信宿:意指过了两天。 12. 小溪:一条小河。 13. 四山回环:四周群山环绕。 14. 白蛇蜿蜒:形容水流曲折流动。 15. 桑畦麦陇:田野里的桑树和麦田。 16. 高下联络:高低错落相互连接。 17. 田家隐翳竹树:农户隐藏在竹林树木之中。 18. 樵童牧竖:砍柴的童子和放牛的牧童。 19. 舆夫:车夫,此处指当地的向导。 20. 朴野:朴实、粗犷。 21. 《兔园册》:中国古代的一部启蒙教材。 22. 林麓:森林边缘的山脚。 23. 路益峻:道路越来越险峻。 24. 睨:斜视,此处指俯瞰。 25. 花粉逆风起为黄尘:指花粉飘散在空中,形成黄色尘埃。 26. 锦镜:位于雪窦山的一处景点,因瀑布流入圆池,犹如镜子反射阳光,故得名。 27. 飞雪亭:位于千丈岩上的一座亭子,因瀑布从亭子上方倾泻而下,犹如飞雪,故得名。 28. 憩:休息。 29. 沾醉:饮酒过量。 30. 清谈玄辩:谈论哲理,进行深入的讨论。 31. 不见来路:看不见来时的路。 32. 孟者:指山顶。 33. 委弁者:指山丘。 34. 晴岚上浮:指晴天时山间的雾气上升。 35. 小雪窦:位于雪窦山附近的一处景点。 36. 板锡寺:位于四明山的一处寺庙。 37. 四明洞天:位于四明山的一处道教洞天。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游览雪窦山的诗歌。诗人邓牧描绘了他在癸已年春末游览甬东的所见所感。从石湖登舟,经过曲折的江河溪流,抵达雪窦山。沿途欣赏了优美的山水景色,聆听了生动的乡村生活景象,特别是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的壮观画面。 诗人通过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慨。他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都融入其中。同时,他也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雪窦游志》是宋代诗人邓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雪窦山游览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在创作背景方面,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邓牧的生平。邓牧生活在南宋晚期,这个时期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社会矛盾尖锐。邓牧本人曾担任过小官职,但由于对官场黑暗的不满,最终选择辞官归隐,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 邓牧辞官后,开始四处游历,欣赏祖国壮丽的山水风光。在一次游览雪窦山的途中,他写下了这首《雪窦游志》。诗中描绘了雪窦山的美景,如“千峰排戟拥禅关,万木参天蔽白日”,形象地展现了雪窦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诗中还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如“倘有苍生望,新亭泪满衣”,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社会做出贡献但又无奈于现实困境的心情。 在这个时期,南宋正处于金朝的压迫之下,人民生活困苦。然而,统治者却依旧沉迷享乐,不思进取。邓牧作为一位关心民瘼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状感到痛心疾首。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想要为国家、为百姓做贡献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