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病眼有作

标题包含
病眼有作
短短秋簷合近书,经旬看碧却成朱。 半生始识空花面,咫尺还应拄杖扶。 泪睫陨珠缘底事,金篦刮膜未全疏。 自怜老去元非病,赢得工夫到物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宝昙,俗姓李,字希古,号竹堂,南宋时期著名诗僧。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年轻时出家为僧,后来游历四方,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 释宝昙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秋天的屋檐如此短促,让人靠近读书,过了一阵子,绿色的叶片变成红色。经历了半生的世事,才看清了世界的虚幻,近在咫尺的距离,还需要依靠拐杖前行。泪水如珍珠般落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就像金篦刮去眼睛的翳障,还有一些疏漏。可怜自己已经老去,原本就没有病痛,只是赢得了时间去体悟万物之初的道理。
去完善
释义
1. "短短秋簷合近书":秋天的屋檐短小,仿佛在催促人们亲近书籍,通过读书来了解世界。 2. "经旬看碧却成朱":过了几天,原本碧绿的树叶变得红了,象征着季节的更替。 3. "半生始识空花面":人到半百才认识到世间许多事物都是虚幻的,如梦如幻。 4. "咫尺还应拄杖扶":虽然距离很近,但是人已经年迈,还需要拐杖来扶持前行。 5. "泪睫陨珠缘底事":为什么我的睫毛上会挂满泪水呢? 6. "金篦刮膜未全疏":虽然使用金篦清理眼睛,但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视力。 7. "自怜老去元非病":可怜我已经老了,但这并不是一种疾病。 8. "赢得工夫到物初":我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世界的本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内心感受和独特的人生哲学,表现出诗人对生活、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洞察。题目中的“病眼”巧妙地成为了诗歌的切入点,引导读者思考现实世界的纷繁复杂,以及人生的无常。 首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短暂而美好的秋天,这与诗歌末尾那句“自怜老去元非病”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句将视觉转向眼睛的颜色变化,突出作者在观察世界时视力的变化,巧妙地用“看碧却成朱”来形容这种改变,通过颜色的转换深化了主题。 三、四句中,“空花面”与“拄杖扶”极具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真实性的质疑和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反思。这里的“空花”指的是虚假的事物,可能指我们眼中看到的各种现象;“拄杖”则象征着作者在探索生命真谛的道路上所依赖的信念和支持。 接下来的第五句,“泪睫陨珠缘底事”是对生活的感慨,虽然眼泪不一定是悲痛的体现,但在这个特定情境下,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感慨。最后的第六句,“金篦刮膜未全疏”则体现出诗人对疾病治疗的期待,同时也传达了自我救赎的主题,表达出作者在面对困境时的心态与勇气。 总而言之,这首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作者在面临病痛时的内心独白,揭示了诗人坚韧的精神面貌,以及对生活、自然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病眼有作》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释宝昙所作,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释宝昙出生于北宋末年,南宋初期时曾出家为僧,并在南宋都城临安一带云游。他精通经史,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一生穷困潦倒,不得志。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南宋正处于金兵压境、战事不断的动荡时期。虽然宋朝在靖康之变后南渡,但北方领土的丧失使得朝廷内外压力巨大。而释宝昙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墨客,面对国家的困境和自身的境遇,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无奈。 在诗歌中,释宝昙以病眼为喻,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命运的担忧。他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到社会的黑暗面,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期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深沉的情感和对时代的关切,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