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陆元钧颂四首 其四
夜堂人静雨霏霏,润泽焦枯总不知。
堪笑当年净名老,对文殊语恰如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阑人静雨纷纷,滋养万物皆无声。
令人莞尔那位净名老,与文殊对话如梦初醒。
去完善
释义
1. "夜堂":指夜间的厅堂。
2. "人静":指人们都安静下来。
3. "雨霏霏":形容雨水连绵不断。
4. "润泽":滋润、滋养的意思。
5. "焦枯":指草木因缺水而枯死。
6. "净名老":这里指释迦牟尼大弟子之一,净名须菩提尊者,因在释迦牟尼佛弟子中以智慧第一而著称,所以被称为"净名老"。
7. "文殊":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代表智慧。
8. "恰如痴":形容净名老与文殊菩萨对话时的专心致志。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五言诗中,诗人以春雨作为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堂景象。“夜堂人静雨霏霏”,开篇就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夜堂无人,唯有细雨绵绵。接下来的“润泽焦枯总不知”则进一步表现出了春雨无声滋润大地的景象。这种“润无声”的特点恰恰体现了春雨的特色,使人们更加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复苏。
随后,诗人引用了净名老的故事,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在这个故事中,净名老是佛教的一位高僧,他与文殊菩萨的一次对话被传为佳话。然而,诗人却认为他们的对话有些可笑,因为他们在谈论佛法时,仿佛像孩童般无知。诗人以此暗示,尽管我们在生活中或许会面临困境,但我们仍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正如春雨一般,默默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
整首诗通过对春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陆元钧颂四首 其四》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尚诗人释惟照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75年左右,即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前后。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南宋王朝已经建立,但在北方广大地区仍由金国统治。南宋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较为繁荣,诗歌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这期间,不少士大夫文人和僧侣投身于诗歌创作,并形成了一个以陆游、杨万里等为代表的文化圈子。
释惟照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僧侣诗人,他的生活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在与友人陆元钧的诗颂交流中,他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