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徒铭
身心无拘,动寂无知。
如大死人,无倚无依。
无拘者宽,无知者安。
无内无外,无定无观。
无适无莫,无造无作。
无去无来,无好无恶。
一道清虚,万法如如。
愚极成智,智极成愚。
超诸数量,孰云比况。
净尽不留,无法可尚。
识不可识,智不可知。
谁家之子,兀然巍巍。
巍巍不存,根尘颖脱。
如憨如痴,落落魄魄。
不惜口业,为了说破。
笑杀阇梨,山僧罪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内心和外物都无牵无挂,行动和安静时都无知无觉。
就像一个大死人一样,没有依靠也没有依赖。
无拘无束的人心胸宽广,无知无觉的人内心安定。
不分内外,不受固定观点束缚。
不做任何事也不刻意回避,不创造也不作为。
不去也不来,没有喜好也没有厌恶。
心灵一片清澈空灵,万物和谐共存。
愚昧到极致就生成了智慧,智慧到极致就成了愚昧。
超越所有数量,谁能给出比喻和例子呢?
一切都干干净净,不留痕迹,无法被崇尚。
意识是不可知的,智慧是无法了解的。
这是谁家的孩子,如此浑然天成、巍峨壮观。
巍峨壮观都不存在了,连根源和外在都变得清晰。
如同一个傻瓜一个疯子,失落又颓废。
不怕制造麻烦,只是为了说出来。
那些嘲笑和尚的人,恐怕是我僧侣的过错吧。
去完善
释义
1. 释惟照:五代十国时著名诗僧。字向明,生平事迹不详,活跃于南唐时期。
2. 身心无拘,动寂无知:身心的束缚消失,无论是行动还是静止都达到“无知”的境界。
3. 大死人:指死去的人,这里喻指精神得到解脱、心灵得以自由的状态。
4. 无倚无依:没有依赖和依靠的事物。
5. 宽:开阔,宽广。
6. 安:安稳,平静。
7. 无内无外,无定无观:没有内在与外在之分,没有固定不变的观念。
8. 无适无莫,无造无作:不要刻意选择或排斥,不做有意的创造或作为。
9. 无去无来,无好无恶:不分去与来,不拘泥于喜好与厌恶。
10. 一道清虚,万法如如:一种清净虚无的境界,万物都在这种状态下存在并呈现其本来面目。
11. 愚极成智,智极成愚:愚昧至极反而呈现出智慧,智慧达到极点又呈现出愚昧。
12. 超诸数量,孰云比况:超越了一切计量和比较。
13. 净尽不留,无法可尚:所有事物在消失后都不留下痕迹,无法被尊崇。
14. 识不可识,智不可知:知识和智慧都无法用言语表达和理解。
15. 谁家之子,兀然巍巍:这是谁家的儿子,全然孤独却显得威风凛凛。
16. 巍巍不存,根尘颖脱:威风不再存在,连根源和尘土都已脱离。
17. 如憨如痴,落落魄魄:如同痴呆之人一般,贫穷困厄而无所畏惧。
18. 不惜口业,为了说破:不惜妄语之罪,只为了把道理讲清楚。
19. 笑杀阇梨,山僧罪过:笑死师父,我这个出家人真是罪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劝徒铭》出自释惟照之手,诗中巧妙地运用了禅宗哲学的核心理念,以禅宗特有的悟道方式展示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修行心境。全诗用词通俗易懂,意境却深奥莫测,给人一种启迪智慧、洗涤心灵的感觉。
首联“身心无拘,动寂无知”为诗的基调,意味着身心不受世俗约束,保持平静安宁的心境。这种境界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没有依靠,没有依赖。这一境界体现了禅宗强调自我觉悟、摆脱世俗束缚的观念。
接下来数联均围绕“无”字展开,如“无拘者宽,无知者安”等句。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倡导的一种生活态度,即无视世俗名利,不被欲望左右,内心平和,回归自然的理念。这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精神追求,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的信念。
接下来的“一道清虚,万法如如”则是对人生宇宙的一种深刻洞见。在此,诗人以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为依托,强调了万法自然、万物平等的理念。“一道清虚”是禅宗追求的至高境界,意味着内心摒弃一切杂念,达到空明的境地。
紧接着诗人从“愚极成智,智极成愚”的角度出发,表明了在修行过程中,智愚之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转化的关系。这是对禅宗哲学的进一步阐释,体现了禅宗教义中认知的相对性及智慧的辩证统一。
最后诗人又以“谁家之子,兀然巍巍。巍巍不存,根尘颖脱。如憨如痴,落落魄魄。不惜口业,为了说破”作为结束语,进一步阐发了禅宗修行的具体实践方法。其中“根尘颖脱”意味着断绝物欲,摒除杂念;“如憨如痴”则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的精神状态。
整首诗颇具哲理,展示了禅宗的人生哲学及修行心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同时,诗歌形式简约,语言优美,使得人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领悟到禅宗的智慧之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劝孝文》是北宋高僧惟照的一首劝诫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然而,我们可以从诗人的生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推测这首诗的创作出发点。
在北宋时期,儒家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孝道观念深入人心。作为一位深谙佛理的高僧,惟照显然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他的生活中,他可能目睹了许多不肖子孙忽视孝道的行为,因此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歌。
此外,当时的北宋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家庭支离破碎,亲情淡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很容易忽略孝道的重要性。惟照希望通过这首诗,提醒人们珍惜亲人,关爱家人,弘扬孝道精神。
总的来说,《劝孝文》是在北宋这样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由一位有着深厚人文关怀的高僧创作的。它既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忧虑,也是对人们道德精神的呼吁和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