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颜慥下第
四上不登第,漂流二十年。
依依去国恨,杯酒春风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次科举不中,飘荡了二十年。满怀离愁别绪,在春风拂面、杯酒之间渐渐消散。
去完善
释义
1. 四上:指四次科举考试。
2. 不登第:没有考中进士及第。
3. 漂流:这里指的是四处奔波,寻找出路。
4. 二十年:指作者参加科举考试的持续时间。
5. 依依:形容依恋不舍的样子。
6. 去国:离开家乡或故土。
7. 杯酒:一杯酒。
去完善
赏析
《别颜慥下第》是宋代诗人蔡襄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以“别颜慥下第”为主题,描述了作者四次科举考试失败,二十年的漂泊生涯以及离国别乡的愁绪。诗人用“四上不登第,漂流二十年”来概括自己艰辛的科举之路和漫长的流浪生活,展示了科举制度的残酷和不公。诗中“依依去国恨,杯酒春风前”则表达了离别之际的哀愁之情,以及对故土、对亲人的眷恋之心。整首诗情感深沉,格调沉郁,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悲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别颜慥下第》是北宋著名文人蔡襄在嘉祐四年(1059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颜慥科举落第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颜慥才学的肯定和对未来成就的信心。
在这个时期,蔡襄已先后担任过馆阁校勘、史馆检讨等职,成为文坛的佼佼者。他关心国家政治,积极参与朝政,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然而,他在仕途上并未一帆风顺,曾数次因直言敢谏而受到贬谪。尽管如此,蔡襄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是士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但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选拔人才提供了公平的平台;另一方面,过分追求功名也导致了一些士人迷失自我,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颜慥虽然科举失利,但蔡襄坚信他的才华和品质终会得到世人的认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