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邹宣教

标题包含
和邹宣教
未须绝迹便餐霞,且饮当朝谏议茶。 法水有缘随远浪,污泥无计染莲花。 千篇信笔初无语,万里浮螺触处家。 已悟色空元不两,夔蚿何用更怜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邓肃(1091年-1132年),字志宏,号栟榈居士,福建沙县人。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 他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在北宋末年科举考试中,邓肃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太学正、秘书省校书郎...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不必非得隐身才能吃美食,先品尝一下今日的谏议茶叶吧。 佛法滋润我如同随在身边的远方浪花,而淤泥却无从沾染莲花的纯洁。 我随意写了上千篇文章但没有什么特别的言论,就像那漂浮在万里之外的螺蛳一样,处处都可以是我的家。 我已经领悟到了色的虚无,根本不需要去区分你我他,为什么要对那些可怜的人表示同情呢?
去完善
释义
1. 餐霞:指隐居山林或过隐逸生活。这里表示成为仙人。 2. 当朝:本朝;现任皇帝在位期间。 3. 谏议:官名,主要负责规谏皇帝的言行。 4. 法水:佛教用语,比喻佛法的力量。 5. 远浪:远方的波浪,指远离尘世纷扰的地方。 6. 污泥:指恶劣的环境或处境。 7. 无计:没有办法。 8. 莲花:佛教的象征,代表清洁、纯洁的品质。 9. 千篇:很多诗篇。 10. 信笔:随意地写。 11. 浮螺:漂浮在水面的海螺,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12. 触处:到处;处处。 13. 色空: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都无实体,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4. 元不两:原本就不是两个,即“色空”与“物我”为一体。 15. 夔蚿:传说中的一种神蛇。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哲理和心态的诗。诗中首先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不必刻意追求高远的生活境界,而是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接下来,通过描绘水和污泥的对比,强调了坚守清白品格的重要性。同时,诗人又以“千篇信笔初无语”暗示了自己沉湎于文学创作的乐趣,又表达出生活阅历丰富的心境。“万里浮螺触处家”则流露出诗人对人生旅程中相遇的人和事的美好怀想。最后两句,“已悟色空元不两,夔蚿何用更怜蛇”,以哲思收尾,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真谛的领悟,即看破红尘中的各种困扰,心无旁鹜地继续前行。整体来看,这首诗既充满了人生哲理,又展现了诗人的个人特质,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邹宣教》是南宋诗人邓肃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127年至1279年间。 邓肃(1091-1140)字志宏,号节斋,沙县(今福建三明沙县区)人。他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深得世人的赞誉。在南宋初期,他历任国子正、屯田员外郎等职,后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谪至江西广信军。 南宋时期,由于金国的入侵,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民生疾苦。邓肃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士人,他的诗歌多抒发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这首《和邹宣教》中,他以邹宣教为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现状的不满以及对理想政治的期盼。 “白面青衫掩道傍,不将直节舞商量。”——诗句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只顾个人利益、忘却国家安危的人的强烈讽刺。“舞商量”形象地描绘了这些人为了名利地位而奔走钻营的丑态。 “凭谁为报中兴主,唤醒陈抟驻晓霜。”——诗人希望有谁能向皇帝禀报这个国家的真实情况,唤醒朝廷奋发图强,振兴国家。他借用陈抟这一历史人物,表达了对朝廷昏庸无能的痛惜,以及对未来中兴的期许。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分展示了邓肃作为一名忠臣良将的赤诚之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