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水西寺举老
山前流水化平陆,溪上群山叠寒玉。
寺逢劫火一再迁,唯有浮图立于独。
江南佛法多衰谢,主张名教一夔足。
诗人江西派,更是真如旧尊宿。
我生遍参未究竟,布袜青鞋走林谷。
师言子归有余师,留饭青精盘苜蓿。
杖藜并语松林路,行听松声如度曲。
尚寒三十六峰盟,游罢同回把黄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前,流水形成了平坦的土地,小溪旁的群山上覆盖着寒冷的玉般冰雪。寺庙经历了多次火灾迁移,只有浮图塔屹立不倒。江南地区的佛教逐渐衰落,但有一位名教倡导者,他的名声和影响力像夔足一样独一无二。诗人是江西派的成员,他的作品依然受到尊重。
我在成长过程中涉猎广泛,但没有达到究竟的境界。穿着布鞋在山林间行走。老师说:“你在归程中还有许多老师。”于是他在青精盘中装满苜蓿留下款待。我们手扶藜杖,沿着松林小路并肩而行,边走边听松涛如同音乐般响起。虽然仍感到寒冷,但我们还是结成了三十六峰之盟。游玩结束后,我们一起回家欣赏金黄的菊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水西寺:位于江西省宜丰县的水西禅寺。
2. 举老:法号与寺庙具体人物不祥,可能是指住持僧人。
3. 化平陆:平地的意思,表示地面平整,交通便利。
4. 叠寒玉:形容山景秀美,层峦叠嶂犹如白玉般晶莹剔透。
5. 劫火:佛教用语,火灾的意思,这里表示寺庙遭遇火灾。
6. 浮图:也写作“浮屠”,即佛塔。
7. 立于独:单独存在,表示虽然经历了多次搬迁,但仍有佛塔保存下来。
8. 江南:地理概念,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9. 衰谢:凋零,衰落。
10. 主张:支撑,扶持。
11. 名教:指儒家的道德教化。
12. 一夔足:原意是指一个夔就足够了,这里表示江南的佛法已经足够丰富。
13. 江西派:指的是以黄庭坚为首的宋代文学流派——江西诗派。
14. 真如:佛教术语,指真实的存在。
15. 尊宿:对有道高僧的尊称。
16. 究竟:佛教术语,指达到真理、彻底领悟的境界。
17. 布袜青鞋:指平民百姓的衣着。
18. 走林谷:在山林中行走。
19. 师言:指举老所言。
20. 子归:游子归来。
21. 余师:留下教导的老师。
22. 青精盘苜蓿:指寺院素食。
23. 杖藜:指拄着藜木手杖。
24. 并语:一起交谈。
25. 松声如度曲:形容松涛之声如同乐曲一般美妙。
26. 尚寒:仍然寒冷。
27. 三十六峰:指庐山,这里的盟是指结盟,相约之意。
28. 黄菊:秋天的菊花,这里寓意重阳节。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水西寺的诗,作者陈天麟表达了对山水、寺庙和佛教的深深敬意和敬仰之情。全诗描绘了诗人与僧人举老的交往,表达了诗人对个人修行和对宗教信仰的思考。
首联“山前流水化平陆,溪上群山叠寒玉”,描述了山前的水流汇成平地,溪流上的群山层峦叠嶂的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恬静氛围。
颔联“寺逢劫火一再迁,唯有浮图立于独”,描述了寺庙遭遇火灾多次搬迁,只有佛塔依然独立在此,体现了佛教的坚韧精神,也暗示了佛教是诗人精神寄托的象征。
颈联“江南佛法多衰谢,主张名教一夔足”,反映了江南地区的佛教衰落,但仍有坚守者,表明诗人对佛教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坚持信念者的赞美。
尾联“尚寒三十六峰盟,游罢同回把黄菊”,表达了诗人与举老和尚的深厚友情,以及共游山水、共享黄菊的愉悦时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水西寺举老》是宋代诗人陈天麟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名山古刹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陈天麟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虔诚的信仰。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天麟的人生际遇颇有些曲折。他早年曾参与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此后,他投身文学创作,凭借其才情横溢的诗篇赢得了世人的赞誉。然而,他的仕途并未因此得到显达,反而因种种原因屡遭贬谪。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佛教产生了更深的共鸣,希望通过修行来解脱内心的痛苦。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陈天麟来到了水西寺,结识了举老这位高僧。他与举老畅谈佛学,深入交流彼此的人生感悟。在这首诗中,陈天麟表达了与举老相识的喜悦以及对高僧德行的敬仰之情。他以“檐前双鹊喜”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与举老之间融洽的关系;又以“举家遮风雨”来形容举老的德望和僧院的宁静氛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陈天麟在佛学修养上的深厚造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