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城舟行晚晴
杨柳堤长月一湾,芙蓉花小蓼初斑。
孤帆白鸟无边水,残日断云何处山。
远客自应归兴动,新诗都在晚晴间。
功名有底催人去,只合渔樵作往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杨柳堤边,月光映照出一道长长的倒影,芙蓉花儿娇小可爱,小小的蓼草才刚出现点点斑纹。
孤独的白帆在无际的水面上飘荡,天空中的断云遮住了太阳,不知那远处山峰藏在何处。
漂泊在外的人儿,应该早已有归心触动,新的诗篇都已在傍晚晴朗的天空中浮现。
追求功名的日子让人身心疲惫,只想与渔樵为伴,回归那份简单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吕城: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江苏省丹阳市东北隅,为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吕臣的封邑。
2. 杨柳堤长:指长长的河堤边种植着柳树。杨,即柳树;柳堤,河边种植的柳树形成的河堤。
3. 月一湾:月亮映照在河水中的倒影,形状如同一个半圆环,故称为“一湾”。
4. 芙蓉花:这里指的是荷花。
5. 小蓼初斑:蓼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花色淡红或白色。这里的意思是,小小的蓼花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有些许斑点。
6. 孤帆白鸟:描述了江面上孤独的船只和飞翔的白鸟。
7. 残日断云:形容夕阳即将落下的情景,天空中的云朵被阳光分割成一段段的。
8. 远客:离家在外的人,诗人自指。
9. 归兴动:产生回家的兴致。
10. 新诗:刚刚创作的诗歌。
11. 晚晴间:指傍晚时分,晴朗的天空。
12. 功名有底:功名利禄,有一定的限度。
13. 催人去:催促人离去。
14. 只合渔樵作往还:只应该像渔夫和樵夫一样过着往来于山水之间的平凡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吕城舟行晚晴”为题,表达了在吕城(今江苏丹阳)江面上的舟行所见和感受。首句描绘了杨柳依依的河岸,明月如钩;次句描述了美丽的荷花与蓼草,交相辉映。三、四句则巧妙地运用白鸟、孤帆、残阳等意象,为画面增添了动态美,同时也体现出旅途的寂寥之情。五、六句则以“自应”、“都在”两个虚词暗示诗人内心的归宿之感,并以此表达出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心态。最后两句则笔锋一转,表达了对于功名的不屑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深化了诗的主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吕城舟行晚晴》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陈天麟之手。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即南宋初期。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已经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但社会局势依然动荡不安。
陈天麟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生平事迹并无详实记载,但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他在诗歌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都展现出了他的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
在《吕城舟行晚晴》这首诗中,陈天麟通过对吕城舟行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自然景色之中,使得诗歌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充满了哲理思考。这种以景抒情的手法,使这首诗成为了南宋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