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太守李公
乱花翻阵雨,飞絮转轻毬。
别思昏如醉,征鞍挽不留。
职循今列郡,秩视古诸侯。
当代人争仰,惟公政最优。
洋川佳景物,胜迹旧经游。
未定中原扰,犹怀傍塞忧。
九重爰锡命,千里藉承流。
德逐祥云偃,恩随瑞霭浮。
带刀还陇亩,挟纩动貔貅。
烽柝开边月,犂锄庆麦秋。
二天舒士气,五袴沸民讴。
虞氏三年考,河南第一州。
霜台方荐墨,黼座想凝旒。
早晚颁纶綍,东西走置邮。
迟迟姑去鲁,几几定归周。
明月湖光远,凌云气象幽。
烟波浮画鹢,雪浪遶乌牛。
好逐桃花涨,轻飞竹叶舟。
径归调玉铉,莫待覆金瓯。
贱吏伤萍梗,终年仰庇休。
龙门曾御李,骥坂会依刘。
不作痴儿女,孜孜话别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盛开的花朵在风雨中摇曳,飘散的柳絮像轻盈的球儿飞舞。
离别时的思绪如同醉酒一般模糊,想要挽留却难以改变即将踏上征途的事实。
我现在任职的地方是个大郡,级别相当于古代的诸侯。
现在的人们都敬仰我,认为我的政治才干是最优秀的。
洋川有许多美丽的风景,我曾经游览过这里的历史遗迹。
虽然中原地区还没有平定下来,但我仍然关心着边疆地区的安危。
皇帝重视我的表现,任命我为千里之外的地方长官。
我的德行就像祥云上的一样,为人民带来平安,皇上的恩情就如同瑞霭一样,赋予我们幸福的生活。
带领士兵回乡务农,激励他们保卫家园,烽火熄灭,战士们可以在麦收季节庆祝丰收。
百姓们感激涕零,歌颂我的功德,我在治理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评价,被评为河南的第一州。
我还常常上奏折给皇帝,希望能为国家尽一份心力。
我的愿望是能够回到朝廷,为国家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我想起了家乡的明月湖和凌云山,那里的景色美不胜收。
烟雾笼罩的小舟在水面上荡漾,白色的浪花围绕着黑色的牛。
多么希望能够乘着竹叶舟漫游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我想要尽快回到家乡,不要等到一切都无法挽回的时候。
作为下级官吏,我感到自己像浮萍一样无助,但我仍然渴望得到庇护和休息。
我曾经受到过龙门的提携,也曾经依附过骥坂的支持。
我不愿意做一个沉浸在离别之痛的痴儿女,我会努力向前看,继续为国家效力。
去完善
释义
《送太守李公》
陈天麟
1. 洋川:古地区名,位于现今中国四川省中部一带。这里指太守李公即将赴任的地方。
2. 中原:即中央平原,为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这里指太守李公即将治理的区域。
3. 傍塞:靠近边塞的地区。这里指太守李公治下的边境地区。
4. 九重:本指天空最高处,后借指皇宫或朝廷。
5. 爱锡命:表示皇帝对太守李公的任命。
6. 藉承流:指接受和传承皇帝的教化与恩泽。
7. 带刀还陇亩:表示太守李公将回到民间。
8. 挟纩动貔貅:“挟纩”意为以棉衣赐寒士,“貔貅”是古代一种猛兽,这里用来比喻勇猛的士兵。整句话是说太守李公用仁爱和勇力安抚百姓,让他们在安定的生活中共享丰收的喜悦。
9. 二天舒士气:意指天地广阔,人民士气高涨。
10. 五袴沸民讴:形容民众因幸福而欢呼雀跃的景象。
11. 三年考:指太守李公上任三年的政绩考核。
12. 河南第一州:指太守李公任职的地方在河南省位居首位。
13. 霜台:指御史台的官员。
14. 荐墨:推荐文章之意。
15. 黼座:指皇帝宝座。
16. 旒:天子冠冕前后悬挂的玉串。
17. 早晚颁纶綍:表达皇帝经常发布政令。
18. 东西走置邮:描述太守李公四处巡视、了解民情的情景。
19. 迟去鲁:借用孔子游学的故事,表达对太守李公的期望与敬仰。
20. 几几定归周:希望太守李公取得更高的成就。
21. 乌牛:黑色水牛。
22. 画鹢:彩绘的大船。
23. 金瓯:比喻国家的疆土、政权。
24. 龙门:喻指富贵人家。
25. 骥坂:良马休息的地方,喻指贤能之人汇聚之处。
26. 话别愁:指临别时的不舍之情。
去完善
赏析
《送太守李公》是陈天麟送别即将离任的李太守时所作。诗中赞美了李公的政绩与人品,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李公的敬仰之情。
首联“乱花翻阵雨,飞絮转轻毬”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暗示离别在即。颔联“别思昏如醉,征鞍挽不留”表达了作者与李公离别时的沉重心情。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李公职位、人品以及治理成效的赞美,进一步表达了对李公的敬仰。颈联“职循今列郡,秩视古诸侯”表明李公在现代的地位相当于古代的诸侯;尾联“当代人争仰,惟公政最优”则强调李公在当代受到人们的敬仰,其政治才能无人能及。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陈天麟详细描述了李公治理洋川地区的功绩,尤其是“九重爰锡命,千里藉承流”一句,表达了对皇帝信任和百姓爱戴李公的高度赞赏。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绘战场上的景象,强调了李公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诗的最后部分以对李公的美好祝愿和期望收尾,表现出作者对李公的深深不舍和祝福之情。“烟波浮画鹢,雪浪遶乌牛”展现了李白与杜甫一起饮酒赋诗的场景,意味着诗人愿与他们共享文化盛宴。最后两句“径归调玉铉,莫待覆金瓯”,表达了诗人希望李公尽快返回朝廷,为国家贡献更多力量的心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的冬天,陈天麟怀着深深的忧虑和期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送太守李公》。此时的他已是晚年时期,作为文坛的耆宿,对世事变迁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见解。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北宋正处于王安石变法的关键时期,新党旧党的政治斗争日益激化。陈天麟身处其中,眼见着政治风云变幻、百姓生活疾苦,不禁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情怀。然而,作为一名文人雅士,他也深知自己在政治上的无力,只能通过笔墨抒发胸中的感慨。
在此诗中,陈天麟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送别友人李公的场景,表达了对自己宦海浮沉的反思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同时,他也寄予了对李公深切的期望,希望他能坚守节操,为民造福。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又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才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