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风光阁

标题包含
风光阁
三千里外帝王乡,当日龙潜泾水旁。 不拟玺符归掌握,故因斧藻话风光。 一时事往留遗迹,百尺楼空倚夕阳。 英武照灵略相似,元无野史记兴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在三千里的地方,那曾是皇帝的家乡;当年龙还在的时候,就在泾水的旁边。虽然没有权印和符节落在你手里,但正因如此,才能自由自在地谈论风光。那一时的往事已经成为遗迹,高楼已经荒废,只剩下残阳如血。英勇威武的精神倒是有几分相似,但在民间的记载中,并没有兴盛唐朝的故事。
去完善
释义
1. 三千里外帝王乡:此处指的是中国陕西省的咸阳市,是西周时期秦朝的都城,距离首都三千里的地方,历来被视为帝京。 2. 当日龙潜泾水旁:此处用龙潜比喻皇帝未即位时的情形。泾水是渭河的主要支流之一,位于陕西中部,临近咸阳。这里以泾水边指代在咸阳附近的地方。 3. 不拟玺符归掌握:玺符是古代皇帝的印信,掌握玺符意味着掌管皇权。此处表达的意思是,虽然皇帝居住在咸阳附近的龙潜之地,但他并未打算掌握皇权。 4. 故因斧藻话风光:斧藻指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业。话风光意指谈论起秦始皇当年的光辉业绩。 5. 一时事往留遗迹:意指秦始皇的事迹已经过去,仅留下一些遗迹供后人瞻仰。 6. 百尺楼空倚夕阳:百尺楼是对高楼的泛指,这里用来形容荒凉的景象。倚夕阳象征着衰败与失落。 7. 英武照灵略相似:此处是说咸阳一带的一些地方,仿佛还能看到秦始皇当年英勇威武的影子。 8. 元无野史记兴唐:意指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事情,正史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能从民间传说和野史中了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风光阁”,描述的是作者游览风光阁时的所见所思。全诗通过对风光阁的历史背景及现状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首联“三千里外帝王乡,当日龙潜泾水旁”,诗人以帝王之乡起笔,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其中,“龙潜泾水旁”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幼年曾在泾河附近生活。这里用“龙”比喻未来的皇帝,暗示了李世民后来的成就。 颔联“不拟玺符归掌握,故因斧藻话风光”,表达出诗人对风光阁历史的追溯与思考。其中,“玺符”是皇帝的信物,诗人以此表达了唐朝建立者并未预料到有一天能掌握天下;“斧藻”则暗示了唐太宗曾在泾水边玩耍,见证了他的成长。这一联通过对比,突出了历史发展的无常。 颈联“一时事往留遗迹,百尺楼空倚夕阳”,表现了风光阁的现状。夕阳下的楼阁,孤独而凄美,给人以沧桑之感。这里的“一时事往”寓意着历史上的辉煌已成过去,现仅存遗址供后人凭吊。 尾联“英武照灵略相似,元无野史记兴唐”,指出尽管风光阁已不再是昔日的繁荣景象,但那些英勇善战、聪明才智的品质仍然流传后世。遗憾的是,这些事迹在野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记载。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故土深厚的情感,又流露出一丝哀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风光阁》是宋朝诗人陈天麟所作的一首描绘风景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末年,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内有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外有北方金国压迫、战事频发。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陈天麟作为一位文人,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民族的苦难。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后因故辞官,回到家乡隐居。在这段时间里,他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美好风景的向往。 在《风光阁》这首诗中,陈天麟通过对风光阁的美景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热爱。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象背后,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忧虑和无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